内容提要:选定正部级及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标准很多,“能源人”的工作经历绝对是一个加分项目。
提到中国高级官员的出身,往往会用到两个词:一是“战线”,二是“系统”。这些战线或者系统,往往是一个干部初始工作的背景,一个人的基层工作经验大半在哪个系统,往往意味着他担任高级官员的时候,有没有优势,以及在哪个职位上更有优势。
低迷三十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摆在毛泽东等最高领导人面前的重要任务,除了巩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仿效苏联,工业立国。
那个时候,虽然对煤炭、石油和电力也是高度重视,但是,在高级官员的任用和选拨中,能源系统和钢铁、纺织、汽车制造等领域相较,不可同日而语。
人民币图案的选用,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导向作用。第一套人民币二十元面值纸币上,曾经有煤炭工人推车的图案,但这个图案到第二套人民币就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汽车、飞机、轮船、桥梁、延安、火车头、拖拉机、人民团结、丰收等图案,唯一一个真实的能源业图案是水电站。
到第三套人民币,图案是农民、长江大桥、挡车女工、拖拉机手、车工、炼钢工人和各民族大团结。看上去没有哪一个能够离开能源,但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能源行业。头戴铝盔走天涯的荣耀,或者风钻操作工人的自豪,在票面上并没有什么表现。进过北京、见过毛泽东、向周恩来汇报过工作的石油铁人王进喜,尚不如一个拖拉机手辉煌。
这也许和能源业的现实有关。中国仍在蒸汽机时代,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开采石油,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运输用油(那时候很多城市的汽车要用煤气包,臃肿也不安全)。美国学者伍达德1980年发表于美国《共产主义问题》杂志的论文《中国能源的前景》指出,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末期,中国从石油生产上获得的收益和购买能源设备的花销差不多。
时光荏苒。到1978年,能源系统一下子为中国贡献了两位副总理:余秋里,康世恩。
余秋里是位军人,在军队的财务、后勤部门工作过。1958年起,担任石油部长。他做石油部长的第一任务,是找油。
康世恩也是军人出身,长期在西北地区战斗,1949年出掌玉门油矿。上世纪六十年代,直接指挥了大庆会战,为中国的原油自给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变化也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息息相关。
国内,“文革”已经结束,经济要发展,民生要提高,能源尤其是石油需求越来越大。
国际上,中苏交恶,苏联早已经中断了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自1977年起,苏联和阿富汗矛盾加重,对波斯湾地区的石油供给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中国必须改善自己的石油安全状况。两位有石油战线工作经验的人物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今天看来,既有经济全局发展的考虑,又有石油战略的考量。
冒险与创新
中国石油储量丰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美国也有人对中国的石油资源抱有期待,希望中国的石油能够大量出口。
但是在《中国的能源前景》中,伍达德认为这种期待不现实,因为中国的运输业和加工业正在飞速发展,会迅速变成一个消费大国,而且中国受制于产油国面临的共同困扰:容易开采的石油都被开采了,再开的新油井可能在海上、在荒漠、在更深的地下,开采成本高,而1980年代的中国,缺乏的正是资金。
中国有用煤产品替代石油,把石油产品出口换取外汇的做法,但是伍达德认为中国以后可能不会再这么做了。
中国渴求更多的燃料,为此石油人冒了更大的风险,甚至把目光瞄准了渤海。1979年,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72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3700多万元。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蛮干和各级领导的不负责任,导致石油工业部部长被撤职,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被记大过。
也正是对石油的渴求,促使中国石油工业开始了改革和走出国门。
1980年,石油工业部向中央提出了一亿吨原油产量包干的改革建议。中央很快批准:从1981年起对石油工业实行一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在完成原油生产任务后,可将超产原油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价差收入由石油工业部留用。这是能源业最早的承包责任制,这也是中国石油工业走向世界的开始。
也是在1980年,国务院还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基建局组建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CPECC),开始了国际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