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海位于亚欧大陆腹部,亚洲与欧洲之间。东北为哈萨克斯坦,东南为土库曼斯坦,西南为阿塞拜疆,西北为俄罗斯,南岸为伊朗。整个海域狭长,里海沿岸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和俄罗斯。油气资源主要储藏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伊朗和俄罗斯在里海沿岸的能源较少,却是重要的通道国。
里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早在1998年,埃克森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就曾说,里海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发的石油天然气潜在地区之一。根据美国能源部2002年的报告,里海可能成为“第二个波斯湾”。据美国能源部估计,里海地区拥有约1630亿桶石油和337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尚未被开发。按照这一估计,里海地区未来的油气生产能力相当于伊朗和伊拉克。同时,按照美国地质调查所的估计,里海地区的低硫石油资源可能会高达2000亿桶,约是伊朗的2倍多,探明的天然气约有5万亿—8万亿立方米,是美国的3倍多。美国负责能源、禁运及产品的副助理国务卿William Ramsay说,在今后25年,里海石油对世界能源平衡至关重要,在所有到2010年全球能源需求量的预期增长中,里海就可满足1/3。
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联的解体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参与开发里海能源的机遇,里海地区逐渐成为东西方国家利益角逐的中心。该地区石油对保障欧洲的能源供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亚洲市场同样具有很强引力。
里海地处中亚腹地,远离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也远离国际能源市场。由于里海油气开发较晚,能源输出线路单一,因此里海能源输出线路的控制权很早就成为新一轮能源博弈的重要目标。当前,里海盆地油气外运管网是大国地缘政治的焦点。里海周边国家的立场将取决于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等大国利益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大国通过博弈来争取自己的能源利益,但在里海法律地位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大国之间的博弈将更趋复杂化、政治化。
里海区域输送管线较少,运力不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限于俄罗斯。在1997年前,里海地区石油出口国只有一条管线可供其出口,就是从哈萨克斯坦到俄罗斯输送能力1500万吨/年的阿特劳—萨马拉管线,小批量的石油则由驳船或铁路通过俄罗斯出口。
2006年5月,BTC(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道和中哈管道正式投入运营,被认为是里海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中的核心事件。美国在BTC管道开通后强化了自己在本地区的存在,这条管道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政治计划的基础”;俄罗斯力争维护自己的里海油气过境国地位不被严重削弱;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格局的“利益相关者”,也日益重视里海地区;欧盟的介入也正在加强。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后,美国主导修建的BTC管道更能体现出有利于美国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的态势,它作为里海石油主要出口管道,会弱化俄罗斯从原苏联继承的里海油气输出垄断地位,阻断经过伊朗出口的可能性,并影响东向到中国输油管道的流量。美国和中国凭借这两个管道正改变该地区业已形成的力量平衡,使俄罗斯垄断里海石油的过境国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鉴于中亚里海地区对于中国所具有的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中国有必要积极参与该地区有关于油气资源开发的大博弈,而不应被动接受其结果。中国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全面掌握里海能源开发中的国际动态,认真分析,获取能源争夺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与该地区各国的合作,争取在这场世纪性的能源与地缘争夺的大棋局当中,能够占边据角,从而为中国争取可靠的能源供给,同时占据更为有利的战略前沿。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