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煤炭业的驱“寒”模式
作者:宋亚芬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煤炭行业低迷运行,煤价大幅跳水。

 

今年,煤炭行业依然延续了这种形势。煤炭行业下游大部分高耗能企业萎靡不振,煤企的产销量同比、环比下滑现象频现,大型煤企也不例外。已经历时长达两年多寒冬的煤价没有盼来春天,反而迎来了更寒冷的冬天,除了个别大型煤企,其它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亏损状态。

煤价低迷让当地政府极为头疼。为摆脱困局,今年上半年不少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新的救市措施。当然,煤炭企业也在纷纷开展“自救”。但在市场低迷、进口煤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效果并不乐观。

 

政府救市不靠谱

 

煤炭行业的低迷不仅直接影响了煤炭企业,也一度让依赖煤炭财政的地方政府陷入了困境。

 

这从产煤大省山西省就可以看出来。今年一季度,受煤价下行的影响,山西GDP增长仅为5.5%,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低迷的煤炭市场让“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备感压力。于是,山西不得不修改了其全年的经济目标,“确保全年经济增长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煤市低迷也深深影响了一些以煤为主要产业地区的居民生活。一些煤企员工因企业停产而处于待业状态。就连当地出租车司机也感叹,以前每天能挣300400元,如今只有200元的收入。

 

煤矿企业大规模停工的影响也波及到了柴油市场。据隆众石化网分析师杨丽杰介绍,自从年前内蒙等地的煤矿停工之后,多数煤矿至今仍未开工,直接影响了煤制柴油的产量。同时,由于今年当地柴油市场的需求一直未能提升,多数东营调油商在内蒙设立的办事处每月仅发35车柴油,较往年的销量大大降低,入不敷出。因此,多数办事处被迫撤回。

 

鉴于煤炭行业不景气所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为挽救煤市危局,今年上半年多个地方政府,如山西、陕西、湖北、福建、四川、内蒙古等,均已出台相应的救市措施,主要是减免煤企的税费。

 

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住煤炭企业,保障地方财政收入,也纷纷加大了对煤化工的政策扶植力度。

 

不过,业内对于政府这些救市措施并不看好。业内不少人士担心,在如今煤炭仍然供大于求的形势下,这可能刺激这些地区煤企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加深煤炭供过于求的状况。

 

中宇资讯分析师高原表示:“在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仍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政策利好效果也将有限。市场经济下,靠政策手段救市难有成效。”

 

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师邓舜也表示,随着重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炭的消费比重也将不断下降。通过救市来抗衡这种趋势,恐怕将无疾而终。从宏观环境来看,地方煤炭救市政策的出台与国家层面的空气清洁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

 

也有分析认为,虽然短期内煤价下行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巨大打击,但从长期看未必是坏事。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冬娜表示:“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给煤企带来沉重经营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可以使更多企业反思和寻求长远发展出路,提高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抵抗力。虽然‘去产能’触及了众多煤企的利益之痛,但这一环节却不可逾越。从长远眼光看,以量补价非常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避免步钢铁行业后尘,必须壮士断腕,下定决心背水一战。”

 

煤企出击“非煤”

 

产业盈利水平减弱之后,最直接受伤的是煤炭企业自身。所以,它们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口,有对煤炭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发展煤化工和煤电一体化的,也有发展环保产业和房地产的,甚至有的煤企还搞起了文化旅游和服务业。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煤炭开采固定投资同比下降3.7%,煤炭工业投资热潮已经显退。

 

在山西,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15月,山西省的非煤产业投资完成819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前4个月加快了2.9个百分点,而煤炭工业投资完成276.7亿元,同比下降了14.7%

 

从长远来看,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煤企想走出寒冬,必须发力非煤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生产服务业,是非煤产业的必由之路。

 

煤化工作为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在当前发展火热。预计到2020年,中国煤制油和煤制气规模分别达到3000万吨和500亿立方米。这与煤炭行业本身的不景气有着直接联系。而从经济效益来看,煤炭制成甲醇的价格是煤炭价格的4倍,甲醇制成烯烃的价格是甲醇价格的3倍,煤化工的转换有效实现了把产品附加值做大的目标。

 

不过,不少专家对煤炭产业的这一发展极为担忧。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认为,现代煤化工是高煤耗、高水耗、高碳排放产业,并且煤化工项目投资强度大,风险较高。

 

林伯强则指出,当前煤化工的过热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引起行业产能过剩。另外,煤化工也会有废气、废水的排放,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更为严重。他认为煤炭转型要更多地考虑“非煤”业务,而不是一味地在其产业链上寻求机会。

 

而对于那些转型步子迈得太大的煤炭企业,也有专家警示与煤炭主业偏离太远,可能使企业付出更多的“试错”成本,一旦决策失误,将令企业的境况雪上加霜。一些转型发展绿色农业的煤炭企业就遇到了这种困境。多位转型发展农业的民企负责人表示,转型之初打绿色农业牌是无奈之举,离开传统能源链条,就如同盲人摸象。

 

(来源:新能源经贸观察)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24年业绩发布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家电网一季度新增新能源并网超5000万千瓦
评论(0)  2025年5月5日
冀北电力优秀动画作品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奖项
评论(0)  2025年5月4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储能电站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3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分布式光伏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2日
冀北电力申请并网双馈风电场参数整定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1日
创建配电网 高质量发展样板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网冀北电力领导层调整
评论(0)  2025年4月29日
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申请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东方日升推广会广东站圆满落幕!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华北电力大学和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7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