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举办 |
|
|
近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大数据与统计分会主办、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 “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 在河北崇礼举行。
作为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以 “数字电力・AI 启航” 为主题,旨在为电力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赋新赋智。
数字化技术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引擎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指出,近年来电力行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贯彻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数字化技术已成为驱动新型电力系统演进的核心引擎。
在这一核心引擎的驱动下,我国电力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低碳发展成就。
“目前,以数字技术赋能电力全链条,建成了多个行业级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新能源运行、监测与分析的全覆盖,新能源日预测准确率提升至 80% 以上;其次,成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具备对数亿千瓦新能源功率进行快速经济调配的能力,有效支撑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至 16.8 亿千瓦,并将消纳水平提升至 93% 以上;此外,人工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建成了多个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推动电力设备巡检效率提升超过 20%。” 杨昆介绍。
作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目前,冀北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 8200 万千瓦。“按照电网统调口径计算,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 82%,地区内新能源全网装机占比达 76%。2024 年,冀北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到 58%,这三项指标在全国省级电网中均位居首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玮介绍。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副总经理索智鑫表示,南方电网开发的 “驭电大模型” 实现全年 8760 小时电网运行方式精细化制定,智能识别已覆盖 60% 业务,人工阅片替代率超 80%,电网应急处置从分钟级缩短至 1 秒内。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挑战凸显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数据、AI、能源和零碳领域的相关政策,现实发展和政策驱动使电力行业面临历史性的重要发展变革。新型电力系统在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伴生了新的挑战。
张玮指出,随着系统 “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的凸显,加之极端天气多发,挑战越发明显。这些挑战涵盖技术与管理多个层面,如何抑制震荡、提升系统弹性与韧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极端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更加依赖。”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强坦言,如何提升气象预测的精准度,已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置关键。
国家电网信通中心副主任杨维表示,目前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碳核算工作仍面临多重障碍,主要体现在 “地区与行业间核算口径不一致”,以及 “排放源数据分散化、碎片化,难以形成全链条数据闭环”,这为精准核算碳排放带来巨大困难。
索智鑫指出,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深化应用,正受到 “算力供给不足、高质量数据集有限、模型存在短板及运维体系不健全” 等问题的制约。同时,AI 模型与电力业务的融合深度不足,传统数据治理模式与 AI 数据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这些因素都制约着 AI 技术在电力行业中释放更大潜能。
此外,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经营压力日益凸显。“以‘136 号文’为代表的电价市场化政策,在带来项目收益不确定性和运营复杂性的同时,与优质资源稀缺、并网限制、技术迭代加速等固有难题相互叠加,给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可持续经营带来了严峻挑战。”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吉雅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挑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中相互渗透、形成叠加效应。
勾勒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路径
面对复杂挑战,与会人士纷纷建言献策,探讨了一条以数智技术为核心驱动,通过标准引领与机制创新协同并进的破局路径。
其中,技术突破当属破局路径的第一动力。“具身智能(智能体通过自身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将在电力设备的巡检和运维等方面进行更可靠的赋能,实现从智能巡检到自主操作的新跨越,未来在爬壁机器人、蛇形机器人等电力特种作业场景将实现全新突破。”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表示。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引领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支撑。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表示,要构建完整的 “人工智能 +” 体系 ——“人工智能 +” 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现实与技术相互交互的体系。“在能源领域要重点建设‘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行业级 AI 测试平台、能源专业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预计未来,算力电力协同机制等新型基础设施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跨领域协同方面,深化合作成为提升系统韧性的关键。论坛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中电联联合启动了 “气象数据助力电力行业多维预测与智慧应用” 示范场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应用室副主任张志富表示,该项目将 “整合气象和能源两个领域的数据资源,构建融合后的灾害决策体系”,最终推动能源生产从 “靠天吃饭” 向 “知天而作” 的深刻转变。
杨昆建议,要共同探讨电力大数据治理、AI 大模型应用等前沿议题,明晰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同时,推进电力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安全共享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与极端天气应急能力;还要深化数字技术与电力业务融合,加强跨行业技术合作与标准协同,打破数据壁垒,共建开放数字生态。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杨昆呼吁各方携手,共同推动电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广泛应用,共建开放融合共赢的数字生态。
|
|
|
|
更多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