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举办
作者:汤涌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近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大数据与统计分会主办、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 “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 在河北崇礼举行。

作为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以 “数字电力・AI 启航” 为主题,旨在为电力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赋新赋智。

数字化技术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引擎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指出,近年来电力行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贯彻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数字化技术已成为驱动新型电力系统演进的核心引擎。

在这一核心引擎的驱动下,我国电力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低碳发展成就。

“目前,以数字技术赋能电力全链条,建成了多个行业级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新能源运行、监测与分析的全覆盖,新能源日预测准确率提升至 80% 以上;其次,成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具备对数亿千瓦新能源功率进行快速经济调配的能力,有效支撑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至 16.8 亿千瓦,并将消纳水平提升至 93% 以上;此外,人工智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建成了多个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推动电力设备巡检效率提升超过 20%。” 杨昆介绍。

作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目前,冀北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 8200 万千瓦。“按照电网统调口径计算,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 82%,地区内新能源全网装机占比达 76%。2024 年,冀北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到 58%,这三项指标在全国省级电网中均位居首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玮介绍。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副总经理索智鑫表示,南方电网开发的 “驭电大模型” 实现全年 8760 小时电网运行方式精细化制定,智能识别已覆盖 60% 业务,人工阅片替代率超 80%,电网应急处置从分钟级缩短至 1 秒内。

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挑战凸显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数据、AI、能源和零碳领域的相关政策,现实发展和政策驱动使电力行业面临历史性的重要发展变革。新型电力系统在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伴生了新的挑战。

张玮指出,随着系统 “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的凸显,加之极端天气多发,挑战越发明显。这些挑战涵盖技术与管理多个层面,如何抑制震荡、提升系统弹性与韧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极端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更加依赖。”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强坦言,如何提升气象预测的精准度,已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置关键。

国家电网信通中心副主任杨维表示,目前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碳核算工作仍面临多重障碍,主要体现在 “地区与行业间核算口径不一致”,以及 “排放源数据分散化、碎片化,难以形成全链条数据闭环”,这为精准核算碳排放带来巨大困难。

索智鑫指出,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深化应用,正受到 “算力供给不足、高质量数据集有限、模型存在短板及运维体系不健全” 等问题的制约。同时,AI 模型与电力业务的融合深度不足,传统数据治理模式与 AI 数据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这些因素都制约着 AI 技术在电力行业中释放更大潜能。

此外,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经营压力日益凸显。“以‘136 号文’为代表的电价市场化政策,在带来项目收益不确定性和运营复杂性的同时,与优质资源稀缺、并网限制、技术迭代加速等固有难题相互叠加,给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可持续经营带来了严峻挑战。”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吉雅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挑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中相互渗透、形成叠加效应。

勾勒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路径

面对复杂挑战,与会人士纷纷建言献策,探讨了一条以数智技术为核心驱动,通过标准引领与机制创新协同并进的破局路径。

其中,技术突破当属破局路径的第一动力。“具身智能(智能体通过自身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统)将在电力设备的巡检和运维等方面进行更可靠的赋能,实现从智能巡检到自主操作的新跨越,未来在爬壁机器人、蛇形机器人等电力特种作业场景将实现全新突破。”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表示。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引领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支撑。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表示,要构建完整的 “人工智能 +” 体系 ——“人工智能 +” 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现实与技术相互交互的体系。“在能源领域要重点建设‘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行业级 AI 测试平台、能源专业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预计未来,算力电力协同机制等新型基础设施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跨领域协同方面,深化合作成为提升系统韧性的关键。论坛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中电联联合启动了 “气象数据助力电力行业多维预测与智慧应用” 示范场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应用室副主任张志富表示,该项目将 “整合气象和能源两个领域的数据资源,构建融合后的灾害决策体系”,最终推动能源生产从 “靠天吃饭” 向 “知天而作” 的深刻转变。

杨昆建议,要共同探讨电力大数据治理、AI 大模型应用等前沿议题,明晰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同时,推进电力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安全共享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与极端天气应急能力;还要深化数字技术与电力业务融合,加强跨行业技术合作与标准协同,打破数据壁垒,共建开放数字生态。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 杨昆呼吁各方携手,共同推动电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广泛应用,共建开放融合共赢的数字生态。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寒潮降雨来临 国网冀北电力筑牢电网安全防线
评论(0)  2025年10月19日
国网冀北电力又一项移相变压器专利获授权
评论(0)  2025年10月18日
崇礼论坛启幕,国网冀北展电力系统成效
评论(0)  2025年10月17日
2025新型电力系统数智发展论坛举办
评论(0)  2025年10月16日
紧盯“双节”关键节点 打好廉洁监督“组合拳”
评论(0)  2025年10月15日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评论(0)  2025年10月14日
电靓和美乡村之电商助农新生态行动
评论(0)  2025年10月13日
河北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评论(0)  2025年10月12日
塞罕坝下,“仙草”生金
评论(0)  2025年10月11日
抢抓长假“黄金期” 特高压工程筑就能源“新动脉”
评论(0)  2025年10月10日
国庆中秋假期绿电奔涌守护万家灯火
评论(0)  2025年10月9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