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煤化工的高端产业链延伸
作者:宋亚芬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201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3.2亿吨,预计2020年缺口将达到5亿吨。通过发展现代煤化工,预计2020年可替代约8000万吨石油,约占届时全部石油消耗量的10%。”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在亚洲石化科技大会上表示,2014年至“十三五”末,整个煤炭的增量在8亿~10亿吨,而煤化工产业用煤增量在3.5亿~4亿吨,占整个煤炭增量的40%~45%。这和新型煤化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紧密相关。

 

然而,目前中国的煤化工产品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传统优势日益减弱。

 

不宜大干快上

 

2014113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2014年全国能源会议上明确表态:“按照最严格的能效和环保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煤制气、煤制油产业化示范,鼓励煤分质利用,促进自主技术研发应用和装备国产化。”

 

业界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国家对煤化工的态度:即在坚决遏制传统煤化工扩张和发展的同时,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现代新型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做好战略技术储备。

 

如今,中国现代煤化工技术日趋成熟,但工信部材料工业司原副司长潘爱华认为,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煤、水资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多;二是投资强度大,风险较高;三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呈过热趋势,必须加强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业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甲醇产量达到2900万吨,二甲醚产量500万吨,煤制油投产项目产量约170万吨,煤制烯烃产量18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90万吨,已投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产能达到27亿立方米,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20年,煤制油和煤制气规模将分别达到3000万吨和500亿立方米。

对于当前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呈“逢煤必化”的过热趋势,工信部材料工业司原副司长潘爱华认为,产业发展不能影响煤炭消费总量的合理控制,还必须量水而行,科学布局,同时也要考虑巨大的碳减排压力。现代煤化工产业今后的发展,应该注重合理规划、适度发展,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优化资源、提高效率,深化改革、引入资本。

 

业内人士指出,长远来看,无论传统煤化工还是现代煤化工,都将受到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短缺制约,甚至可能遭遇页岩气、煤层气,尤其是可燃冰规模化开发的挑战。必须实现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和物尽其用,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能源效率,降低项目成本,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对新型煤化工产业前景看好。他认为,新型煤化工产业有助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新型煤化工的活力将大大增强,前景持续向好。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家政策并未支持大规模发展煤化工,煤化工项目的效益与市场前景并不支持该行业大干快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党委书记华炜表示,虽然现代煤化工采用了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和多种先进技术组合,综合能耗大幅下降,一些产品供需缺口较大,项目前景可期,但仍需通过煤分质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综合成本,提高项目收益。

 

走向高端化

 

“当前合成氨、尿素等传统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煤化工企业必须要进一步掌握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的最新方向,探索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的可行路径,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志光认为。

 

在合成氨、电石、焦炭、甲醇等传统煤化工产品市场过剩加剧,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宏观背景下,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成为煤化工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竞赛场。

 

山西煤化所战略研究与工程咨询中心主任邓蜀平表示:“目前,传统煤化工出现了有技术没市场、产能过剩的状况,DMM(聚甲氧基二甲醚)、MTA(甲醇制芳烃)是有市场没技术,而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既有技术又有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所以,现代煤化工发展要向着循环化、规模化、高端化进行。”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恒水表示,现代煤化工必须坚持绿色、低碳、高新精细化的发展路线,才能提升行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碳酸二甲酯为例,它是很好的甲基化剂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以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资源化、绿色化利用;替代剧毒硫酸二甲酯、氯甲烷和极毒的光气、氯甲酸甲酯等溶剂,还可以复配清洁甲醇燃料替代石油产品,是一种清洁优质燃油添加剂。只有发展这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工产品,煤化工才能有更好的出路。

 

“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现代煤化工,都必须符合国家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真正实现煤化工产业全面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胡山鹰强调。

 

(来源:新能源经贸观察)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24年业绩发布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家电网一季度新增新能源并网超5000万千瓦
评论(0)  2025年5月5日
冀北电力优秀动画作品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奖项
评论(0)  2025年5月4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储能电站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3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分布式光伏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2日
冀北电力申请并网双馈风电场参数整定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1日
创建配电网 高质量发展样板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网冀北电力领导层调整
评论(0)  2025年4月29日
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申请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东方日升推广会广东站圆满落幕!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华北电力大学和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7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