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电力行业改革即将在日本上演,这将是日本自1950年代以来对电力行业最大范围的重组。日本已明确表示将在2014年到2020年间分阶段对电力行业进行改革。
事实上,自2011年“311大地震”之后,这一轮新的电力改革便在日本国内酝酿。福岛核事故后,日本社会各界要求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呼声高企。同时,地震和核电站停运导致电力供应短缺,特别是强制停电限电给日本民众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日本政府认为,需要新的制度改革来增强电力安全供应能力。
彭博行业研究亚太区公用事业高级分析师岳启尧认为,如果执行得当,这可能会成为亚洲经济体寻求打造更市场化电力行业时所依据的范本。
定性:充分竞争
电力改革是一项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但各国电力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由化和市场化。日本也不例外。
自1995年开始,日本就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采用垂直一体化管理,在保持输配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在发电侧和售电侧,以充分引入竞争、全面放开用户选择权的方式推进电力改革。
但在过去几年里,日本电力零售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原因在于福岛核事故后,日本电厂不得不进口较为昂贵的液化天然气、热煤和原油来取代核动力。另一个原因在于10家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
自2011年底,日本开始着手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方案的研究,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最大限度抑制电价增长,扩大用户选择权和增加商业机会。
这迫使决策者必须打破10家整合了行业上下游的区域性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改革后,这些企业将被拆分为三部分:发电、输电与配电,以及零售。举例而言,改革后,总部位于大阪的关西电力将能够在东京电力的总部所在地关东出售电力。其目的是在售电环节引入充分竞争。
改革可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以及更低的价格和更多提供服务的企业。据统计,目前在日本,零售电力的新电力企业(PPS,特定规模电力企业)迅速增多,至今已经增加到了110家。“消费者在买电过程中将根据服务和费用进行选择,并且他们拥有更宽泛的选择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电价有望被拉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茂木敏充说。
当然,由于能源资源匮乏,日本政府对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态度也非常谨慎,即在保证有稳定投资和可靠电力供应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每次实行电力市场化改革之前都会对“电力法”进行修改,随后才实行相关改革措施。在售电侧市场放开过程中,日本于1999和2003年两次修改电力法,于2000和2004年才开始实施相关的改革内容,确保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权威性、合法性。这显然符合日本资源依赖进口、九大区域电网之间不存在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
定量:决策参考
2013年11月,经过两年多的讨论,日本通过了《电气事业法修正案》。
2014年1月30日,日本政府成立广域系统运行协调机构(OCCTO)筹备组,其主要职责除接管电力系统利用协会(ESCJ)的职责外,还强化了其在全国范围的电力供需平衡与调整,跨区域电力线路的规划、运营等方面的职能。在灾害以及供需紧张等紧急时刻,还有权力对电力公司进行供需调整。这标志着日本新一轮电力改革的第一阶段工作正式启动。
日本在电力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日本是目前唯一对电力改革的各种模式做过量化分析的国家。这是业内的普遍评价。
在讨论日本电力改革时,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对电力公司垂直一体化体制的经济效益进行过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厂商分离体制,发送电配售一体化体制可以节省4%—14%的费用(家庭电力公司平均为9%),这一量化分析结果在日本选择电力改革方向时起到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日本自1995年实施电力市场化改革后,虽然发电燃料成本及国际能源价格均大幅攀升,但日本的电价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据统计,东京电力公司2005年的电价水平比1996年下降了27%,东京电力还采取措施积极降低网送电费,2005年的高压用户过网送电费比2000年3月下降了23.2%,中压用户过网送电费下降了13%。
此外,日本各大电力公司虽然实行垂直一体化体制,但一体化公司内部发输配售四个环节均实行严格的财务分离制度,这为后来改革时各环节明晰成本及合理确定过网费提供了可能性。
由此可见,在改革过程中多一些实证研究、多一些数据性的“定量”分析至关重要。
(来源:新能源经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