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丰宁县的黄旗镇,“贡米之乡”的美誉传承已久。当秋日的阳光洒向潮河源头的万亩谷田,每一粟低垂的谷子,都承载着自然与现代化的双重印记。 黄旗小米素有“上不见米、下不见底,揭锅满屋香”的说法,生动描绘出小米煮粥时的独特状态——其密度高,在熬煮时呈悬浮状态,更够充分释放香气和营养。 黄旗小米的独特品质源于其优渥的生长环境。黄旗小米生长在海拔400-1600米之间的梯度地带,扎根于富含磷、钾元素的粘性土壤,加上黄旗镇的春季风多干旱、秋季天高气爽,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黄旗小米生长的最佳环境。 从谷子到商品的精准蜕变 在黄旗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传统的小米生产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12条工序组成的生产线,实现了从谷子到成品小米的全程机械化加工。 “从碾米脱壳、色选分级到真空包装,每个环节都依赖于稳定的电力供应。”公司负责人钱丽介绍道,“今年雨水充足,小米长势特别好,到了收获季节,这些设备每天要加工20到30吨小米,我们的产值比去年同比增长了0.7%。” 今年,该公司新增的冷库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储存能力,同时也对电力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任何环节的电力中断都会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供电员工定期来检查线路和用电设备,我们生产也更安心。”钱丽说。 据了解,该公司四条生产线全年满负荷运转,年加工能力突破500吨,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在电力的精准驱动下,每一粒小米都经历着从田间到市场的标准化旅程。 精细化电力服务助颗粒归仓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当地的电力保障体系也在同步升级。国网丰宁县供电公司黄旗镇供电所今年新增6台变压器,新增容量达1100千伏安,同时改造了21公里配电线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小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今,黄旗镇的小米加工企业普遍在生产流程上实现了机械化,秋收期间用电量大,我们加大了巡视频次,在巡视的同时,及时了解企业用电需求,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黄旗镇供电所所长时阳说。 今年秋收季以来,国网丰宁县供电公司已累计巡视涉农线路百余条,处理各类安全隐患超过620处,为全县的颗粒归仓提供了最坚实的电力支撑。 更为细致的是,该公司通过“网格化”管理机制,将黄旗小米加工企业纳入重点服务范围,配备专门的台区经理,量身制定前瞻性的用电保障方案。面对企业新增的负荷需求,建立政企沟通联合机制,相应供电所主动对接合作社与村委会,义务提供电力技术指导。同时为用户精准建档,结合不同企业生产特点,开具差异化节能增效“良方”,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创新产业模式带动多方共赢 在提升生产技术和供电保障体系的同时,黄旗小米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龙头+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通过“一地生五金”的多元收益机制,将企业、生产基地与农民紧密联结。 这种模式既保持了传统农业中的经验积累,又引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农户可以专注于种植环节,企业则负责技术研发、品质控制和市场开拓,形成了专业分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仅黄旗皇农业一家企业就有效带动周边13村800余户农民实现脱贫增收,成为地方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目前,丰宁县共有小米加工企业7家,有机小米认证面积1.2万亩,年产小米达3100吨以上,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6年,黄旗小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2018年获得“全国有机农产(小米)基地”称号。 当消费者品尝黄旗小米时,他们不仅体验到传统的地方风味,也感受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成果。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金色颗粒,正在书写着新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写着传承与创新,写着农业与电力的相互成就,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