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唐山,空气里都飘着新花生的清甜,22万亩花生喜获丰收。滦州花生以果大饱满、味美质优的特质畅销国内外,也让这里赢得了“中国花生之乡”的美名。 此时的乡间,花生农户们在田垄间忙碌,而在村落里,另一种沉稳而持续的声音正渐渐响起,那便是花生加工机器的轰鸣。以往依靠人力与经验的传统花生种植业,在稳定电能的支撑下,走向一条更智能、附加值更高的新路。 机器里的新节奏 在滦州市小马庄镇游官庄村的雅伟花生合作社车间里,工人们不再需要依靠眼睛和双手去分拣花生,一台电气化色选机正替他们完成这项最耗神的工作。花生在传送带上流过,机器能精准地挑出其中的次品,效率不知道比人工高了多少倍。 “现在是花生加工旺季,我们的生产线24小时都处于满负荷状态。电一稳,心就定了。”雅伟花生合作社负责人郭雅伟说。 过去,人工筛选花生不仅耗时费力,还受场地和人力限制,产能始终上不去。如今,电气化设备成了花生选种企业的“主力军”,该镇100多家花生初加工企业中,已经有30家专变用户的生产车间实现花生色选机、脱壳机一条链运转,从收获到销售的周期大幅缩短。 近年来,国网唐山供电公司聚焦花生产业设备升级需求,累计为滦州市小马庄镇改造高低压线路35千米、新增及增容变压器20台,让高可靠的“动力电”通到加工车间。 电力接入的速度,让郭雅伟有些意外。去年九月,他们提出用电申请,供电员工很快上门,从勘查线路到最终送电,只用了20天,合作社赶在加工旺季前顺利开工。今年八月,他们又新引进2台大功率色选机,急需增容一台630千伏安变压器,供电员工服务再提速,16天即完成报装送电,解了“燃眉之急”。 “电气化改造真能节约不少成本。”郭雅伟算了一笔账,企业在投产1年的时间里,加工花生接近1万吨,电费支出不到7万元,若采用传统人工,仅劳务费支出就需25万元。“现在用上这些机器,省时省力还保证了品质。一台设备能用15年,这笔投入太值了!” 一粒花生的远方 滦州花生的故事并未止步于脱壳和筛选。在唐农百信花生智慧工厂里,花生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这里的智能传输系统、低温压榨设备有序运转,总控室大屏上,订单、生产、出货数据实时更新。花生经过低温压榨,变身成金黄的油脂和营养价值更高的蛋白粉。 企业负责人郭永刚对电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这条生产线,就像一个精密的整体,电就是它的血液,一刻也马虎不得。”去年,工厂投资6000余万元引进低温压榨制油与蛋白粉联产全自动生产线,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增加。他们提交了增容4台变压器1430千伏安容量的申请,国网唐山供电公司当天就组织人员现场勘查,后续的方案、验收、送电一环扣一环,在秋收加工季到来前,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现在,这座工厂每天能“吃”掉两百吨花生,产出蛋白粉100吨、花生油80吨,效率比人工提升40%,月均创造经济效益超7100万元。 “供电公司提供的电力延伸服务,比我们自己想得还细。”让郭永刚感到暖心的是,生产高峰期供电员工主动上门,检查企业自备电源、用电设备,还结合电费账单帮算“节能账”,让生产不仅智能,也更绿色、更经济。 从初加工的电气化升级,到深加工的智能化突破,电力服务为“花生之乡”滦州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它不声张,却实实在在地,陪伴着这片土地上的产业,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