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城市燃气信息化升级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往哪里跨界?和谁融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秘书长、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李建勋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和大数据将对燃气行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秘书长苗前军则前瞻性地指出,北斗与燃气的跨界融合,是将“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升级为“面向位置的服务(LOS)”,是北斗应用与传统产业实际需求深度结合,生根落地、深化应用的典范,是促进北斗卫星系统走入其它传统行业的创新型样板。
现实问题
燃气企业的业务性质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很大不同,燃气是易燃、易爆、有毒产品,燃气企业面对着千家万户的服务需求,治理着全市范围内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和大量设备。
这就决定了燃气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其它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它要求系统能够对紧急情况及时做出应有的反馈,迅速采取有效行动,控制紧急情况,并且应做到安全、可靠,尽可能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等。
城市燃气信息化对于燃气行业多元化、精准化、信息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城市燃气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其本质就是基于精准位置的地理信息时空中,对管网设备、人员、作业、用户和流程进行实时的数字化管理,采集业务数据、管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等大数据信息源,通过数据识别与分析,为管道运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形成管理上的良性闭环。
因此,其所研制开发的信息系统,必须要为安全稳定供气的严格要求服务,为做好用户服务的工作宗旨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治理手段。这就要求燃气企业必须以整体信息化为出发点,将企业运营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治理,在此基础上针对燃气运营模型的要求,统一规划,构建生产调度、管网运行、营业收费、用户服务等专业应用系统,形成燃气综合治理信息平台。
事实上,中国城市燃气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尝试信息系统的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信息系统机制薄弱,体现在生产的安全性低,对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差,资产利用率低,输配和治理成本高;企业体制、机构和人才与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治理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一些城市燃气企业的领导在理念上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信息化建设只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治理,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缺少一个规范的燃气信息统一治理平台,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进入卫星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拉开了中国大规模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序幕,被业界称为“北斗元年”。
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系统,不仅仅是中国时空安全战略的核心,同时也在交通物流、能源、水利、测绘、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和抢险救灾等众多领域中呈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建勋介绍:“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中我们发现,应用北斗精准定位和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化管理,将会在燃气行业引发深刻的变革,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使中国城市燃气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升到更高水平。”由此可见,燃气行业将成为北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广阔蓝海。
承担着向首都市民和工商企业提供清洁能源重任的北京燃气集团,拥有16000余公里的燃气管线,数万个调压站、箱、闸井等设备,天然气用户超过470万户,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燃气企业,也是国内燃气信息化建设较早的企业。
北京燃气集团高压公司总经理高顺利介绍,北燃集团通过引入北斗卫星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管网完整性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应急抢修等各个业务环节,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例如,将地下管网空间数据库数据、高风险点精准坐标与实时监控检测数据对接,可以有效地对管网运行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提前发现事故隐患,从过去的“被动安全”上升为“主动安全”,力求“本质安全”,避免了因管网事故引起重大社会灾害。
又如,以前需要给马路“开膛破腹”才能进行地下管网的施工作业,对道路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不便,同时又有损坏其它地下设施的风险。现在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可以实现施工作业点的精准定位,大大减少了开挖面积,缩短工期的同时又降低了作业成本和风险。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北燃集团大幅度强化了燃气管网管理的精细度和深入度,实现了管网实时数据扁平化,使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