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商人身份的“养鱼大王”刘汉元转战新能源后,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他的多晶硅企业,而是与人合作完成了一本名为《能源革命:改变21世纪》的预言书籍。
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在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发展谱系里算是另类。他,不同于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等企业创始人强大的技术背景;他从鱼饲料转战多晶硅,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至今有人认为这是光伏火爆期的产物——盲目的跟风投产。在光伏飞速发展的两年间,多晶硅的利润是罕见的肥肉。四川投产多晶硅的企业一时间不计其数,以养鱼发家的刘汉元,一脚迈进多晶硅,当时被认为是拉低了竞争门槛。
从养鱼到多晶硅
刘汉元的养鱼经历是一段财富传奇,从养鱼到搞多晶硅,又是一段传奇。当年19岁的刘汉元靠家里卖猪的500元创业,自己动手养鱼,赚到钱后主攻鱼饲料,中国人每养的三条鱼中,就有一条是用通威的鱼饲料养的。
从起初的500元到2012年产值400多亿元,猛增的数字让人感叹。这源于刘汉元的“往上看”的商业智慧,第一桶金之后,他决定无偿地让千千万万的人也掌握这项养鱼技术,而自己却悄悄来到产业链的上游,为千千万万利用这种技术的人提供他们无法生产但又必须的优质饲料,从而控制了更关键更赚钱的上游环节。
市场混乱、发展趋势明朗的新能源行业,有退出有涌上的。谨慎的刘汉元,每年都会看几十个关于光伏的项目,当然每年也会放弃几十个项目,直到2007年通威旗下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之,在河北、西藏、四川投资多个光伏太阳能发电站,2011年又投资260亿元布局新疆太阳能光伏产业。至此,刘汉元的新能源“理想国”开始雏形初显。
从通威投资者看来,稳定的主业与高风险高收益的多晶硅搅在一起,令通威股份原本清晰的形象变得模糊。但董事长具有一票否决权,刘汉元坚持拿下多晶硅项目。
在大家都等着看他笑话时,2008年2月底,永祥股份有限公司首批正式试产的多晶硅样品被送往美国权威机构检测,纯度超过了8个9(99.9999999%),远超太阳能发电硅片所需的6个9,并使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自此,通威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引领世界先进水平,开始在新能源企业中脱颖而出。“把事情做到90%就够好了吧?但0.9的10次方是多少?10个环节过后,结果仅有0.35。” 这是刘汉元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多晶硅生产顺利启动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市场价格却应声跌下,通威只赶上了下跌前的末班车。刘汉元没有放弃,他放缓了项目的上马速度,开始布局自己完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在顺利度过寒冬期之后,又迎来欧洲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倒逼中国政策。面对咄咄逼人的“双反”,敢说话又幽默的刘汉元表现得不屑一顾,他说:“他们这是羡慕嫉妒恨,是爱告状的小男孩。”
为新能源发声
刘汉元在最近几次全国“两会”上,总是有一份到两份提案和新能源有关。除了著书,他也充分利用起人大代表的身份,在政策层面为新能源发声。
他2008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 构建国家能源安全供应体系》被评为优秀提案,此提案是唯一一份直接涉及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在今年两会上,他的提案依然主打新能源,提出利用西部光伏资源加快建设新能源基地。
“太阳能是我们目前可使用的能源中一次性转化效率最高,并且使用最简单、最可靠、最经济的新兴能源,具备十分独特的优势,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他与人合作合写的《能源革命:改变21世纪》一书中的一段序言。
有着“技术员”嗜好的刘汉元,一头扎进光伏太阳能去研究,遇见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士更是穷追不舍,在一次和比亚迪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传福吃饭时,两个“技术狂人”竟然滔滔不绝地聊了三个小时的新能源。原本对多晶硅一知半解,半年之后再谈起专业技术问题,他却可以非常深入地解答。刘汉元在管理上随时根据行业发展形势,调整自己的节奏,不断将产业链拉长。通威集团能在不稳定的光伏行业中稳定发展,这也源于通威集团另一主业:饲料生产所提供的充沛资金支持,使刘汉元与多数同行相比没有太大压力。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