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以人为鉴】走下神坛 施正荣
作者:王燕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内容提要:光伏产业10年路,施正荣是这10年发展的最佳代言人。十年间,历经光伏的巅峰和低谷,施正荣的人生也随着光伏而大起大落。

 

            无锡新能源大会已经举办了五届,在今年的大会上,没有了施正荣的身影。但是三年前他对中国光伏行业的描述却犹言在耳。

 

            2010年,在无锡市举办的新能源大会上,施正荣给当时正处巅峰的光伏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他形容光伏产业是“尚未成型已畸形,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是一哄而上,两头在外,三方体征,四面楚歌,五味陈杂。” 当时有一位政府官员戏言:“如今最风光的是尚德,但最难熬的人是施正荣。企业做到这个程度,下一步该怎么办,他是最睡不着的人,也许几年之后我们看不到尚德了。” 一语成谶,几乎与无锡新能源大会同期,201310月,无锡国联和江苏顺风光电有限公司就接盘无锡尚德公司展开竞标。如今,走下神坛的施正荣,或许已尝尽人生巅峰和低潮的滋味,他这十年,离不开光伏。

 

首富效应带动一个产业

            首富效应,是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催化剂。200512月,随着尚德电力在纽交所上市钟声的敲响,施正荣凭借23.13亿美元的身价荣登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榜首。这一年,光伏两个字开始走向了大众视野,人们首次知道了太阳能发电,也首次意识到绿色可以成就财富。一时间,资本开始热捧这个新兴的行业。

 

            事实上,施正荣并非中国太阳能第一人,但他是在中国引爆这个行业的第一人。在尚德之前,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只有秦皇岛华美、开封太阳能厂、云南云伴、宁波太阳能四大老厂。那个时期的太阳能发电受制于高成本,并未发展起来,不能完全市场化。台湾知名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叶正贤说,茂迪1999年就已经开始到中国昆山选取厂址,这比施正荣回国创业还要早了一年时间。

 

            2000年,研究薄膜的施正荣回国,初衷并非创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回国初期,他曾去山东一家太阳能公司应聘,但面试未果。因为这家太阳能公司的主要领域是CPV聚光发电,对他带回来的光伏发电技术并不感兴趣。经历一翻挫折的施正荣最终结缘无锡,这要得益于他的同乡兼创业伙伴杨怀进。当时无锡市政府正在寻找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项目,在此背景下,杨怀进开始帮施正荣牵线搭桥,在无锡市政府的作用下,小天鹅等8家国资企业共同融资尚德。那已经是2001年的事情了。

 

            同年,德国颁布了EEG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了电网公司全额收购光伏发电上网电量,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应用国,这为施正荣的创业创造了“天时”。当时的台湾茂迪已经落户昆山, 中国只有不到10家的太阳能企业,尚德尚处于襁褓之中。

 

            最早进入大陆搞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叶正贤号称是光伏“最年轻的老兵”,他见证了施正荣和尚德的发展。他认为尚德的飞跃式发展是因为施正荣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无锡市政府的保驾护航,这是施正荣的“地利”,这也是让他最羡慕的。 施正荣创业期,他曾帮施正荣从海外进口设备,2002年时,也是施正荣的债主之一。在2004年之前,虽然德国颁发了可再生能源法案,但市场并未真正启动。2002年,尚德生产出来的电池组件没有销路。施正荣初期的创业伙伴杨怀进回忆说:“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组件根本卖不出去,工厂一下子停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直到2004年,德国市场好转,尚德及时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此后,在5年不到的时间里,后起之秀尚德电力一口气跑完了一般上市公司需要花费的所有路程:上市、融资、抢占市场。在这期间,中国光伏产业的遍地开花和尚德的发展速度类似,燎原之势让叶正贤瞠目。后来发展规模远比不上尚德的茂迪,在叶正贤看来,是受制于台湾总部的保守,他不能像施正荣一样放开手脚。

 

            尚德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是中国光伏产业最火爆的时期,杨怀进形容当时开办光伏企业就如同开办印钞机,为了节约时间,核心设备从欧洲空运回国,缩短了海上一个月的航程,就意味着提前回收成本。那时,尚德一跃成为龙头老大,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的出货量领先世界,主要竞争对手是德国Q-Cells和日本Sharp

 

光伏人才的“黄埔军校”

            在光伏上市公司巨额财富的诱惑下,中国大陆开始了光伏热潮。光伏专业人才非常欠缺,高薪挖墙角的现象充斥着整个行业。如同施正荣所言:“还未成型,就已畸形”。尚德这个时候俨然是光伏人才的制造基地,被戏谑地称为光伏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2010年,各路资本进入光伏领域,但缺乏合适的工厂生产和技术管理,科研院校并无相应的培训机构,社会上光伏人才多数是半导体行业转入的,真正熟悉光伏组件生产制造和管理流程的实用型人才稀少。尚德此时发展良好,全自动化的工厂管理,先进的生产经验让这里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外界争相挖角。一位尚德出来的技术人员回忆道:“当时在尚德工厂做质量检测,居然有人出高薪邀请我去做组件工厂管理,在尚德呆过一两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出来以后身价翻倍是很常见的事。”

 

            20052010年之间,施正荣身边的高管和中层管理人员变化很大,杨怀进离开,创办中电、晶澳、海润等几家光伏上市企业。一时间,大陆上演一场光伏人才争夺战,尚德的大量中层车间管理人员被高薪挖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尚德内部管理的不稳定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施正荣为中国光伏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光伏人才。

 

引爆产业链

            早期投入光伏电池生产的设备,国内买不到。杨怀进回忆说:“那个时候的设备全部依靠空运。”

 

            施正荣则十分困惑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上游合作商。施正荣回忆说,当年创业最困难的是切片,他必须将晶体硅拉成棒以后送往日本切片,然后再运送回国,这样一个来回,成本上升了不少。他当年最希望在中国能够有一家切片企业合作,在国内完成晶硅切片。

 

            Manz是德国一家著名的专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的供应商,在薄膜和晶硅电池领域都具有卓越的品质服务,作为尚德的主要供应商,施正荣在陪同Manz德国负责人考察中国的时候,提议对方在中国开设工厂,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最终经过几年的筹谋,2012Manz的苏州工厂正式开业并迅速扩容,将电池片生产线的核心设备技术实现中国本土化生产。短短几年之间,国外设备厂商陆续开始了中国本土化生产潮。与此同时,生产设备也掀起了国产化热潮,这迅速降低了晶硅产品的成本。

 

厂长还是企业家?

            光伏观察家吕蓬瀛认为,施正荣是厂长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并不擅长大公司管理。他有一连串的决策失误,这样的错误不是一个企业家应该犯的。

 

            良好的形象,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激励了许多人,施正荣成为逐日英雄,他和尚德的形象一向正面。直到诈捐门事件的爆出,良好的公众形象一夜之间被彻底颠覆。“诈捐门”事件, 是施正荣形象和尚德品牌形象的一个转折点。 沸沸扬扬的“诈捐门”事件尚未完全平息,如影随形的 负面消息,将施正荣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171日消息,尚德电力宣布由于硅晶圆市场变动较大,公司和MEMC一致同意终止一份2006-2010年间的硅晶圆供应合约。尚德电力表示因终止与MEMC的合同,公司将放弃一笔5300万美元的预付账款,并在20117月至20124月间分期等额向MEMC支付另外的6700万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这个长单采购合同的终止, 尚德可谓断臂求生,但元气大伤。

 

            厂长,还是企业家?在施正荣自己看来并不重要,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更喜欢以学者身份亮相。创业成功以后,被光环环绕的施正荣回忆创业心得时曾谈到:“创业让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以前知道的一些人生道理,个中滋味不想多说。”朱刚是尚德的品牌人员,2007年进入尚德工作,2012年离职。他认为老板是一个很温和很理想主义的人。有一回,施正荣在网上看到一个人的博客,非常欣赏,便立即打电话让人力部门一定要找出这个博客的博主,几番周折之后终于找到,发现博主是上海某策划公司的任职人员,最终高薪聘请了此人。但是,尚德的人才流失并未因老板的惜才而减少。

 

后施正荣时代

            施正荣已是光伏企业发展史的一个符号。 他曾无数次呼吁国家效仿欧美和日本,尽早将光伏发电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之中,希望早日看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从2011年青海省推出光伏安装优惠政策开始以来,积极的光伏政策持续推出。如今,备受关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中国的光伏应用市场将在2013年年底达到一个高度,光伏产业从产能竞争转向下游的光伏电站竞争。一度缺乏国家战略规划和指导的中国光伏行业,曾被施正荣指责成一个畸形的产业。如今,他的奔走呼告已经初见成效,但尚德公司却未能在产业转型期安然度过,如今破产重整已成定局。从近日的接盘竞标来看 ,保留了尚德的品牌,是最值得庆幸的事。

 

            过度的媒体炒作和其他资本巨鳄的大手笔“杀入”光伏,让施正荣的光芒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大舞台上渐行渐远。随着欧美“双反”倒逼中国市场的爆发,市场洗牌也在进一步加剧。发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认为,光伏产业需要尽快破产淘汰一批企业,该破产的企业尽快破产,这个行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近期国家出台的光伏准入标准,则加速了市场整合,曾被施正荣形容为“囚徒困境”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走出困境,而作为行业先驱者,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人铭记。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1月刊)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一季报解读:现金流强劲,资产负债率下降
评论(0)  2024年4月29日
探秘晶科能源的光储平价上网大计
评论(0)  2024年4月26日
晶科能源:光储合一,勇穿行业周期!
评论(0)  2024年4月24日
东方日升出席中东非国际光伏储能大会
评论(0)  2024年4月23日
中国高效异质结俱乐部第二次圆桌会圆满落幕
评论(0)  2024年4月23日
东方日升亮相世界未来能源峰会
评论(0)  2024年4月19日
晶科能源获评彭博BNEF Tier1全球一级储能厂商!
评论(0)  2024年4月19日
东方日升伏曦组件斩获PV Magazine五星评价
评论(0)  2024年4月17日
华为智能微模块助力印尼数字化转型
评论(0)  2023年10月27日
数据中心首个锂离子电池室设计标准正式发布
评论(0)  2023年10月20日
看!数据中心AI系统级节能专家
评论(0)  2023年10月15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