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以人为鉴】走下神坛 施正荣
作者:王燕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内容提要:光伏产业10年路,施正荣是这10年发展的最佳代言人。十年间,历经光伏的巅峰和低谷,施正荣的人生也随着光伏而大起大落。

 

            无锡新能源大会已经举办了五届,在今年的大会上,没有了施正荣的身影。但是三年前他对中国光伏行业的描述却犹言在耳。

 

            2010年,在无锡市举办的新能源大会上,施正荣给当时正处巅峰的光伏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他形容光伏产业是“尚未成型已畸形,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是一哄而上,两头在外,三方体征,四面楚歌,五味陈杂。” 当时有一位政府官员戏言:“如今最风光的是尚德,但最难熬的人是施正荣。企业做到这个程度,下一步该怎么办,他是最睡不着的人,也许几年之后我们看不到尚德了。” 一语成谶,几乎与无锡新能源大会同期,201310月,无锡国联和江苏顺风光电有限公司就接盘无锡尚德公司展开竞标。如今,走下神坛的施正荣,或许已尝尽人生巅峰和低潮的滋味,他这十年,离不开光伏。

 

首富效应带动一个产业

            首富效应,是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催化剂。200512月,随着尚德电力在纽交所上市钟声的敲响,施正荣凭借23.13亿美元的身价荣登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榜首。这一年,光伏两个字开始走向了大众视野,人们首次知道了太阳能发电,也首次意识到绿色可以成就财富。一时间,资本开始热捧这个新兴的行业。

 

            事实上,施正荣并非中国太阳能第一人,但他是在中国引爆这个行业的第一人。在尚德之前,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只有秦皇岛华美、开封太阳能厂、云南云伴、宁波太阳能四大老厂。那个时期的太阳能发电受制于高成本,并未发展起来,不能完全市场化。台湾知名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叶正贤说,茂迪1999年就已经开始到中国昆山选取厂址,这比施正荣回国创业还要早了一年时间。

 

            2000年,研究薄膜的施正荣回国,初衷并非创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回国初期,他曾去山东一家太阳能公司应聘,但面试未果。因为这家太阳能公司的主要领域是CPV聚光发电,对他带回来的光伏发电技术并不感兴趣。经历一翻挫折的施正荣最终结缘无锡,这要得益于他的同乡兼创业伙伴杨怀进。当时无锡市政府正在寻找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项目,在此背景下,杨怀进开始帮施正荣牵线搭桥,在无锡市政府的作用下,小天鹅等8家国资企业共同融资尚德。那已经是2001年的事情了。

 

            同年,德国颁布了EEG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了电网公司全额收购光伏发电上网电量,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应用国,这为施正荣的创业创造了“天时”。当时的台湾茂迪已经落户昆山, 中国只有不到10家的太阳能企业,尚德尚处于襁褓之中。

 

            最早进入大陆搞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叶正贤号称是光伏“最年轻的老兵”,他见证了施正荣和尚德的发展。他认为尚德的飞跃式发展是因为施正荣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无锡市政府的保驾护航,这是施正荣的“地利”,这也是让他最羡慕的。 施正荣创业期,他曾帮施正荣从海外进口设备,2002年时,也是施正荣的债主之一。在2004年之前,虽然德国颁发了可再生能源法案,但市场并未真正启动。2002年,尚德生产出来的电池组件没有销路。施正荣初期的创业伙伴杨怀进回忆说:“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组件根本卖不出去,工厂一下子停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直到2004年,德国市场好转,尚德及时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此后,在5年不到的时间里,后起之秀尚德电力一口气跑完了一般上市公司需要花费的所有路程:上市、融资、抢占市场。在这期间,中国光伏产业的遍地开花和尚德的发展速度类似,燎原之势让叶正贤瞠目。后来发展规模远比不上尚德的茂迪,在叶正贤看来,是受制于台湾总部的保守,他不能像施正荣一样放开手脚。

 

            尚德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是中国光伏产业最火爆的时期,杨怀进形容当时开办光伏企业就如同开办印钞机,为了节约时间,核心设备从欧洲空运回国,缩短了海上一个月的航程,就意味着提前回收成本。那时,尚德一跃成为龙头老大,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的出货量领先世界,主要竞争对手是德国Q-Cells和日本Sharp

 

光伏人才的“黄埔军校”

            在光伏上市公司巨额财富的诱惑下,中国大陆开始了光伏热潮。光伏专业人才非常欠缺,高薪挖墙角的现象充斥着整个行业。如同施正荣所言:“还未成型,就已畸形”。尚德这个时候俨然是光伏人才的制造基地,被戏谑地称为光伏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2010年,各路资本进入光伏领域,但缺乏合适的工厂生产和技术管理,科研院校并无相应的培训机构,社会上光伏人才多数是半导体行业转入的,真正熟悉光伏组件生产制造和管理流程的实用型人才稀少。尚德此时发展良好,全自动化的工厂管理,先进的生产经验让这里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外界争相挖角。一位尚德出来的技术人员回忆道:“当时在尚德工厂做质量检测,居然有人出高薪邀请我去做组件工厂管理,在尚德呆过一两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出来以后身价翻倍是很常见的事。”

 

            20052010年之间,施正荣身边的高管和中层管理人员变化很大,杨怀进离开,创办中电、晶澳、海润等几家光伏上市企业。一时间,大陆上演一场光伏人才争夺战,尚德的大量中层车间管理人员被高薪挖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尚德内部管理的不稳定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施正荣为中国光伏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光伏人才。

 

引爆产业链

            早期投入光伏电池生产的设备,国内买不到。杨怀进回忆说:“那个时候的设备全部依靠空运。”

 

            施正荣则十分困惑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上游合作商。施正荣回忆说,当年创业最困难的是切片,他必须将晶体硅拉成棒以后送往日本切片,然后再运送回国,这样一个来回,成本上升了不少。他当年最希望在中国能够有一家切片企业合作,在国内完成晶硅切片。

 

            Manz是德国一家著名的专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设备的供应商,在薄膜和晶硅电池领域都具有卓越的品质服务,作为尚德的主要供应商,施正荣在陪同Manz德国负责人考察中国的时候,提议对方在中国开设工厂,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最终经过几年的筹谋,2012Manz的苏州工厂正式开业并迅速扩容,将电池片生产线的核心设备技术实现中国本土化生产。短短几年之间,国外设备厂商陆续开始了中国本土化生产潮。与此同时,生产设备也掀起了国产化热潮,这迅速降低了晶硅产品的成本。

 

厂长还是企业家?

            光伏观察家吕蓬瀛认为,施正荣是厂长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并不擅长大公司管理。他有一连串的决策失误,这样的错误不是一个企业家应该犯的。

 

            良好的形象,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激励了许多人,施正荣成为逐日英雄,他和尚德的形象一向正面。直到诈捐门事件的爆出,良好的公众形象一夜之间被彻底颠覆。“诈捐门”事件, 是施正荣形象和尚德品牌形象的一个转折点。 沸沸扬扬的“诈捐门”事件尚未完全平息,如影随形的 负面消息,将施正荣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171日消息,尚德电力宣布由于硅晶圆市场变动较大,公司和MEMC一致同意终止一份2006-2010年间的硅晶圆供应合约。尚德电力表示因终止与MEMC的合同,公司将放弃一笔5300万美元的预付账款,并在20117月至20124月间分期等额向MEMC支付另外的6700万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这个长单采购合同的终止, 尚德可谓断臂求生,但元气大伤。

 

            厂长,还是企业家?在施正荣自己看来并不重要,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更喜欢以学者身份亮相。创业成功以后,被光环环绕的施正荣回忆创业心得时曾谈到:“创业让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以前知道的一些人生道理,个中滋味不想多说。”朱刚是尚德的品牌人员,2007年进入尚德工作,2012年离职。他认为老板是一个很温和很理想主义的人。有一回,施正荣在网上看到一个人的博客,非常欣赏,便立即打电话让人力部门一定要找出这个博客的博主,几番周折之后终于找到,发现博主是上海某策划公司的任职人员,最终高薪聘请了此人。但是,尚德的人才流失并未因老板的惜才而减少。

 

后施正荣时代

            施正荣已是光伏企业发展史的一个符号。 他曾无数次呼吁国家效仿欧美和日本,尽早将光伏发电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之中,希望早日看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从2011年青海省推出光伏安装优惠政策开始以来,积极的光伏政策持续推出。如今,备受关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中国的光伏应用市场将在2013年年底达到一个高度,光伏产业从产能竞争转向下游的光伏电站竞争。一度缺乏国家战略规划和指导的中国光伏行业,曾被施正荣指责成一个畸形的产业。如今,他的奔走呼告已经初见成效,但尚德公司却未能在产业转型期安然度过,如今破产重整已成定局。从近日的接盘竞标来看 ,保留了尚德的品牌,是最值得庆幸的事。

 

            过度的媒体炒作和其他资本巨鳄的大手笔“杀入”光伏,让施正荣的光芒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大舞台上渐行渐远。随着欧美“双反”倒逼中国市场的爆发,市场洗牌也在进一步加剧。发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认为,光伏产业需要尽快破产淘汰一批企业,该破产的企业尽快破产,这个行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近期国家出台的光伏准入标准,则加速了市场整合,曾被施正荣形容为“囚徒困境”的中国光伏产业正在走出困境,而作为行业先驱者,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人铭记。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1月刊)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24年业绩发布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家电网一季度新增新能源并网超5000万千瓦
评论(0)  2025年5月5日
冀北电力优秀动画作品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奖项
评论(0)  2025年5月4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储能电站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3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分布式光伏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2日
冀北电力申请并网双馈风电场参数整定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1日
创建配电网 高质量发展样板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网冀北电力领导层调整
评论(0)  2025年4月29日
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申请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东方日升推广会广东站圆满落幕!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华北电力大学和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7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