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的春天,总与泥土和汗水有关。在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6万亩姜田正迎来育苗季,空气里都弥漫着生姜特有的气息。国网唐山供电公司电力网格员关海滨蹲在机井旁,一边检查线路一边对种植户王军伟说:“2号机井线路绝缘破损,受潮后会存在漏电隐患,需要立即更换。”
在眼下春耕春灌的关键时期,电力网格员们白天在田间地头巡线,为农户讲解安全用电知识,晚上在村便民服务点开展应急值班,让村民在遇到任何用电问题时都能够“办电不出村”。


水泵一响 黄金万两
新军屯镇被誉为“冀东生姜之乡”,年产4亿多吨生姜的背后,是4000余户村民的致富希望。过去,“靠天吃饭”的灌溉方式让用水效率低下,而如今,“水泵一响,黄金万两”成了新农谚。电力网格员驻点服务,让机井直通地头,滴灌系统替代传统漫灌,用水量直降50%。
“新军屯镇是华北最大的生姜基地,年产值超18亿元。”新军屯镇党委书记刘长春说,“现在全镇使用电气化滴灌方式的种植户有1530家,稳定的电力供应直接关系姜农收益。”


针对新军屯镇种植面积广、灌溉用电集中的特点,国网唐山供电公司依托共产党员服务队和“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点,开展驻点服务。选派专业技术强、熟悉当地村情的党员担任电力网格员,定点负责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或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种植重点村,全程提供报装接电、上门检修、用电指导等服务。
“供电所的服务特别好,但凡遇到用电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及时赶来帮我们检查设备、排查故障。现在供电稳定,产量高了,收入也多了!”村民孟凡涛说。
从"种得好"到"加工强"
如果说田间的故事关乎“种得好”,那新军屯镇德楚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则诠释了“加工强”。
走进合作社的生姜清洗车间,全自动流水线轰鸣运转,刚出土的生姜在高压水枪下翻滚,泥浆飞溅。负责人李磊说:“这里每天处理100吨生姜,但用水量比过去节省了五分之一。”
国网唐山供电公司为合作社增容400千伏安变压器,让清洗线从手工升级为全自动。泥水经过过滤设备净化后循环使用,每年节水4000吨;清洗产生的泥沙被电动传送机回收,回填姜田作肥料,形成“泥土归田”的闭环,让农产品初加工更加绿色环保。


“得益于供电公司的及时增容,我们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又引进了8条全自动生姜清洗流水线,生产效率提升了一倍,今年订单量又增加了。”李磊说。
4座24小时运行的恒温仓库,将生姜保鲜期延长数月,反季销售给利润增长带来了红利。仓库里,姜种在恒定温湿度中休眠,来年播种时成活率大增。同时,恒温仓库也让春耕选种期间培植的姜苗成活率提升30%以上,为来年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刚起家时只有1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到如今3台变压器总容量近600千伏安,在电量增长的同时,德楚合作社的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在新军屯镇,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自2020年以来,国网唐山供电公司为当地35家生姜仓储、加工企业新增15台变压器,批复容量3800千伏安。电力正以无形之手,将一座农业小镇推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绿色产业集群。


当“双碳”目标遇上乡村振兴,新军屯镇的答案写进每一根电缆、每一度电里。供电公司用“一度电”的温度,让传统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保,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在冀北大地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