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叙利亚危机,对于在海外运作油气项目的中国油气企业而言也是一次考验。如何做好预警工作,防范资金风险,是日益紧迫的问题。
自2011年3月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以来,美国、欧盟与阿拉伯国家联盟联手对叙利亚政府实施了新的多轮次的经济制裁,卡住石油出口命脉,对叙利亚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
中国油气公司在这些地方的项目投资也被卷入泥潭,在叙利亚有业务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油气企业的政治、经济、财务等风险加剧,尤其是资金风险。
经济制裁的连锁反应
近年来,中国的油气企业加快了油气项目的海外并购和投资合作,进入受经济制裁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油气合作,也是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除了叙利亚,苏丹、伊拉克、伊朗等国也是中国油气企业投资海外油气项目的重要国家。而这些国家又往往是受西方国家全面或有针对性经济制裁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苏丹、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缅甸等超过5个受经济制裁国,运作着多达30个海外油气项目。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认为经济制裁是除了“战争”之外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对被制裁国有影响,由于正常的经贸活动受阻,制裁国和与被制裁国有经济往来的国家,也会遭受一定的损失。
经济制裁给资源国与合作伙伴双方的正常油气业务合作活动设置了资金、物流等障碍,甚至人为地割裂了双方的正常油气业务往来。例如,美国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制裁措施后,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开始放缓在伊朗的作业。中石油实际上推迟了在伊朗南帕尔斯第二期天然气田的钻探工程,中海油亦撤走驻北帕尔斯天然气田的项目人员,中石化延迟了在伊朗亚德瓦兰油田的动工日期。
而对于制裁国而言,经济制裁也不利于实施制裁国的油气资源获得。在国际油气合作领域,经济制裁在限制了资源国油气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损害了实施制裁国的利益。实施制裁国可能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其他油气资源国,并以更高的价格来获取油气资源。
与此同时,经济制裁的影响面不仅仅局限在被制裁国的国内油气市场,还容易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严重时还会导致资源国的油气产量骤降,造成国际油气资源的供需失衡,进而影响到国际油气资源的价格,使国际油气市场产生动荡。例如,从2011年西方国家经济制裁以来,叙利亚的石油产量已从原来的每天40万桶左右,大幅降至目前的每天5万桶左右,石油出口也全面停止。
而高油价往往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降低,引起通货膨胀,带来失业率的增加。所以,国际市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大幅震荡,又会迅速反应到全球经济发展上来,造成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均衡。
是机遇也是挑战
尽管经济制裁对于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来说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机遇。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2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6.4%,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28.9%。
近年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日益加快在海外石油市场的业务布局。当前,中国油气企业的海外业务已经涵盖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化工与销售等上下游全产业链,海外足迹也远涉世界各地。这其中不乏有很多油气合作项目的资源国受到西方国家全面或有针对性的经济制裁,比如苏丹、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缅甸等。
一方面,美欧等西方国家对资源国的经济制裁,人为地割裂了西方国际石油公司在被制裁国家的业务关联,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西方石油公司,由于遵循政府的制裁法令、法规而收缩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制裁严重时,甚至不得不撤出在被制裁国的石油投资。
而此时,中国石油企业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优异的技术条件、低廉的物资和劳动力成本为优势在全球加速扩张,迅速填补了西方国际石油公司撤出后的市场空白,扩大了在受经济制裁国家的业务规模。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00多亿美元,达到76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投资显得异常活跃。
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经济制裁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参与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来说,不失为一种机遇。
规避资金风险
资金能否安全、高效、有序地在资源国与投资国之间进出,成为制约海外油气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制裁对被制裁国的经济、财政、贸易、金融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经济制裁的加剧,特别是金融、财税等方面限制条款的实施,也会给国际油气合作中正常的资金往来带来资金安全、资金短缺和资金效率等多方面的风险。例如,拥有超过10家中资石油公司的缅甸,其不容乐观的金融环境、落后的银行结算体系、多重汇率机制以及严格的外汇管制,时时刻刻提示着较高的资金风险。
此次受叙全国石油压产的影响,中石油在叙利亚的主要项目格贝贝油田从2011年9月8日起先后分三次压产20%、40%和72%。
自2003年中石油与叙方签署格贝贝油田开发生产合同至2011年,中石油在格贝贝油田的投资达到2.8亿美元,是中石油在海外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项目。但被迫压产之后,两个月内公司已损失7000万美元,而且叙方还因为缺乏外汇收入,欠了中石油叙利亚分公司一大笔款。如今,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该公司的损失还将继续扩大。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油气企业要高度重视经济制裁下的资金风险问题,提前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认真研究经济制裁的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优化和重构海外项目公司的资金收付流程,加强资金收支管理,做好“转移支付”,积极寻找新途径合理规避资金风险。
面对经济制裁带来的正常资金运作流程受限、流动性降低的问题,海外项目公司要积极应对,尽快优化或重构经济制裁下的境外资金收付渠道,提高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
欧美国家是经济制裁的实施者,美元或欧元也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但是,经济制裁仅对本国或联盟内的企业有效,不可能无限扩大至其他国家或地区。所以,制裁并不能完全禁绝所有的资金往来。这给海外项目公司规避资金风险提供了可能,可以积极探寻一切可行的资金收付渠道来提高资金流动性,规避资金风险。
在积极寻找新的资金收付渠道的同时,中国油气企业可以与境内企业、设在第三国的关联企业加强协商,采用内部“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付给境外(受制裁国以外)第三方的商品或劳务款项。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海外项目公司的资金短缺问题,又能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但这需要海外项目公司在企业总部的主导下,与境内企业或第三国关联企业事先做好沟通与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转移支付”相关规定、付款程序等。
在受经济制裁国开展国际油气合作,要适当改进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在经过企业总部审批备案后,可适当允许海外项目公司“坐支”(指单位用自己业务收入的现金直接支付业务支出的行为)部分原油销售款,用于满足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然后把资金收入扣除资金支出后的余额,按照资金集中管理的要求上汇总部。这样能明显减少资金收支的频率,适当规避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风险。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如果能够在资源国与中国之间建立人民币直接结算的通道,则能有效规避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带来的资金风险,实现资金的安全、高效、合理运转。人民币国际化给中国油气企业在国际油气合作中试行人民币直接结算这一崭新的资金结算方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既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也能为中国海外油气企业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资金结算方式。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