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
电力人不仅是光明的守护者
更是绿色的践行者
从爱鸟护线的智慧双赢
到退役物资的绿色新生
从电网工程的协同固碳
到施工一线的蓝天守护
他们用专业与责任
书写着“绿色希冀”守护生态的电力答卷

国网唐山供电公司通过构建多方联动的“爱鸟护线联盟”,创新“鸟-线”双护治理模式。运用无人机监控、远程检查等科技手段进行非打扰式巡护,动态掌握东方白鹳等珍禽动态。在铁塔导线加装绝缘护套防鸟伤防短路、搭建人工鸟巢提供安全栖息、优先保障主线路运行。加强员工鸟类知识科普培训,粘贴“一塔一户籍”信息牌明确责任,并联合开展“世界候鸟日”等公益活动提升公众意识,让电网与生态和谐共生,助力“绿色希冀”品牌建设。

近年来,秦皇岛市大力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通过精细化服务推动集中式光伏发展,建立智慧“云服务”机制,远程调阅新能源场站运行监测系统,掌握场站运行特征,分析运行数据,从而为其制定运行提升方案。同时,该公司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对光伏站进行“会诊”,编制《秦皇岛地区新能源场站智慧体检报告》,对运行指标、安防系统和通信系统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提出运行建议,提高光伏站整体运行质效,为秦皇岛地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京津冀区域电力再生资源中心是国内首个电网报废物资区域联合拆解中心,是绿色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该中心通过对废旧变压器、电力电缆等电网报废退役物资进行拆解,产生并归类出废铜、废铝、废钢铁等各类再生资源物资,对不能循环利用的变压器油等进行环保处理,使电网“绿色现代数智供应链”完成闭环,逐步构建起“收、运、储、拆、拣、处”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循环网络体系,实现废旧物资的绿色循环利用与价值再创。建成行业首个电力物资“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研发规模化、智能化电力物资拆解设备与技术,打造电力行业物资拆解与循环利用的标杆,为京津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贡献力量。

在山区进行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常面临水土流失和生态修复的挑战,国网冀北电科院开展了植被快速恢复与碳汇能力提升研究,通过科学筛选适生草种、优化混播配方及改良植生基质,破解了贫瘠土壤和复杂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恢复难题。修复后的区域不仅能够固土护坡,还可通过植被固碳显著提升碳汇能力,打造绿色电力生态屏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送变电公司在电网建设施工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践行绿色施工理念。以承德东至滦县双回(第四通道)500千伏线路工程为例,为有效抑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项目部对土方作业区域、临时堆土场、裸露地表等易产生扬尘的关键部位,及时进行防尘网覆盖,有效降低施工活动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精品标杆工程。

国网冀北智能配网中心打造秦皇岛市碳排放计算工具,基于电力大数据实现异常数据智能排查和动态校准、企业精准定位等功能,对全市各区县、行业及重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精准监测与系统管控。同时,通过进行碳排放结构分析与趋势跟踪,可向用电单位提供定制化的减碳指导报告。碳排放计算工具经秦皇岛市发改委授权,作为政府常态化管控系统的一环,以电力大数据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双碳”战略落地。

博望公司海子洼风电场运维人员对风机塔底设备展开“零隐患、零死角”的安全巡查,针对风机塔筒焊缝、集电线路绝缘层等核心部位进行地毯式排查,逐一核对设备运行参数,检测塔筒螺栓力矩及基础沉降情况,旨在消除潜在风险,保障风力发电机组在迎峰度夏期间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电网输送绿色电能筑牢根基。

国网赤城县供电公司员工穿行于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穿越林区的电力线路进行细致巡查,借助无人机、红外测温仪等科技手段加强巡查力度,不放过任何一处潜在隐患。同时积极向自然保护区附近的居民科普电力设备保护常识,织密群防群治的同心网。电力人默默筑牢森林“防火墙”,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发扬“塞罕坝精神”,积极组建党员服务队伍走进县内各光伏扶贫电站,常态化开展运维检修工作,有效保障了偏远地区用户用电可靠,同时提高了绿电就地消纳能力,为围场县乡村振兴及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