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欧光伏“双反”案和解方案初步达成,全球光伏市场持续增长,重心向中、日、美等国转移。随着组件价格上升和成本下降,光伏企业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改观,部分企业毛利率已转正,但光伏制造业还难说复苏,行业洗牌在继续,制度困境亦有待破解。
行业洗牌加剧 关键制度缺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8月曾表示,投资、财政、商务、税务、金融等部门正在共同研究,加快制定出台《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同时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等加强协同配合,加快推动国内光伏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
继此,工信部9月17日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在技术、最低产能、能耗、环保、资本金比例、研发投入比例等方面设定了进入门槛,为了清理过剩的产能,行业进一步洗牌正式启动。
使政府不去整合,兼并也会自然发生。目前,多晶硅生产方面的重组兼并已经相当明显,国外巨头成本低、质量好,国内企业40多家,没有一家能追平国外巨头。据工信部数据,上半年中国在产多晶硅企业仅8家,其中江苏中能产量2.2万吨,约占全国的71%,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业内人士表示,还在生产的也就三四家。
与此同时,招商新能源和国电光伏为主导的五大光伏国企近期亦表示,计划于5年内开发建成总装机容量为5GW的太阳能电站。尚德亦传出由无锡国联牵头进行债转股的债务重组。光伏行业似乎呈现国进民退的迹象。
市场人士认为,国资不宜过度介入光伏制造业,应继续保持光伏制造业的竞争性,以保持其活力,并促进光伏技术的发展。应继续维持民资主导制造业,国资则负责电站的开发与运营这一行业趋势。
虽然上半年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但关键性的制度仍旧缺位。行业产能依然过剩,国内需求尚待培育。度电补贴标准、并网实施细则、产品标准、安装标准等等还未明确,电站收益不可期,光伏融资问题重重。
在清理坏产能的同时,光伏发电上网问题亟待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一直困扰整个行业发展。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提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都只提装机量,避谈消纳问题。
如果装机之后,无法实现正常发电,那将是资源和投资的双重浪费。风电的限电已经非常严重,中国和美国的风机并网容量都在6000万千瓦左右,但是美国的发电量比中国高70%,由此可见一斑。弃风问题已经严重打击开发商的积极性,很多风电项目都已放缓或者停滞。光伏因为装机量尚小,还没有出现弃光的问题,提出35GW的目标之后,要重点关注光伏上网的问题,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弃光问题。
技术创新不足 呼唤制度护航
绿色和平日前的报告显示,风电补贴拖欠已经达到数百亿,时间最长的有3年之久,债务层层传导,从发电企业到材料供应商,都同时欠债也被欠债。光伏市场的补贴比风电更复杂,存在交叉补贴和程序繁琐的问题。现有的补贴资金一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基金,一部分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力附加,并且两部分资金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在管理,这是导致补贴拖欠和难以到位的主要原因。多部门管理也带来手续繁琐,申请周期长等问题,这也严重分散了企业投入技术创新的精力,和国际相比,中国光伏的技术革新明显不足,亟须一个简洁高效透明的制度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国内光伏技术的创新业亟待推进,中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从产业链来讲,分几个阶段,在硅料,中国硅料产能不小,有20多万吨,但是品质和成本无法跟国际七巨头抗衡。
而在硅片方面,中国厂商占据世界绝对优势,不管是产能产量,还是质量成本,可以说处于统治地位。在电池上,中国产能产量都占绝对优势,可质量与Q-cell、sunpower、solarworld等公司差距较大,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也在缩小,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与国外相比落后。只有在组件方面,中国既有产能产量的优势,技术也不算差。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光伏装备制造仍是中国弱项,无法跟国外竞争。辅材辅料方面,国内厂商跟国外差距也很大,无法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在电池方面,研发能力最终归结到产品的转换效率、稳定性、使用寿命,sunpower量产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国内普遍只有17%多,夏普的电池寿命长,即使用了25年仍有87%的效率,3栅电池的专利基本都是国外的,国内很少。 因为在装备制造与电池研发方面的落后,中国光伏基本还停留在加工阶段,附加值很低。 要实现光伏产业升级必须从技术升级着手,国家设立准入门槛,画一条红线。毕竟光伏是新兴产业,需要扶持,所以是可行的。现在看来少数走技术路线的公司已经开始出现了拐点。
昱辉阳光8月30日发布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营业收入3.774亿美元,好于预期。值得一提的是,昱辉阳光的二季度毛利率为7.3%,远超过一季度的-2%。据业内人士介绍,作为一家垂直一体化厂商,从硅料到逆变器,美股公司昱辉阳光比赛维还要工厂化,质量比其他厂商好,“国内只有这家公司有自己的光伏研究院”,业内人士对记者谈到。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