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国的莱茵-鲁尔地区,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电网试验正在进行。当地的电网公司牵头实施了一项E-DeMa项目,开发与展示面向未来能源市场的网络化的分散型能源系统。E-DeMa计划将分散的用户发电和用电匹配起来,私人用户得到的不仅仅是电力,而是一个高效完备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减少耗电,还可以将发电、输送、消耗电力结合起来,成为电力市场的参与者。智能网络可以实现家用电器的电网负载管理和调控、智能计量,还能够实现分散型的发电上网。例如,电网向用户提供一天何时电价最便宜的信息,并安排最便宜的用电方案。
当地电网做这样的试验,是为了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整合进电网系统。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是分布式的,不需要像传统能源集中一点去收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每一栋楼、每个家庭都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小型发电厂,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卖到电网。这样一来,发电的市场不再是几家垄断,竞争越来越大,能源公司卖电的利润会越来越低。因此电网必然要转型,以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方式,突出服务功能,帮助自助生产能源的用户通过网络分享彼此剩余的能源。
用的越少,赚的越多
IBM的转型经历和今天电网的转型非常相似。在20世纪90年代,IBM的PC部门面对来自日本廉价电脑的竞争,盈利越来越难。IBM开始研究到底人们需要什么。它发现,当时人们更需要的不是电脑,而是管理信息。于是IBM意识到,公司可以不再需要去生产电脑,而是通过服务器的方式帮助人们管理信息,因此IBM退出了个人电脑的生产,开始从事集中式的服务器和智库服务的业务。
今天,电网面临的问题就和当年的IBM一样。随着垄断被打破,未来很多大的电力供应商将从电力生产转向对电力数据服务的经营。和传统的市场不同的是,在智能电网中,消费者用的电越少,电网赚的越多。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原因是二者的职能完全不同。传统电网是功能单一的传输工具,只有刚性的电源接入与输出,只有依靠卖更多的电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未来的智能电网建立在分布式的能源网络之上。其主要职能,将包括进入电网的接口服务,出售节能用电服务,提供分享电能、收集电能的服务,利用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分析并提供提高效能的整合用电方案。客户用电越少,表明电网的服务价值越高,自然能赚的越多。
电力的存储和输送方面的服务也将是未来电网的重要功能。大型公司可以通过他们的传输能力和管理能力,帮助个人和家庭把他们的电力进行分享,进行收集。这些大型企业还能够帮助中小型的发电企业不断提高它们的发电效率,提高它们的传输和储能能力。
智能电网的未来
在欧洲和美国,一些国家的电网已经开始了这种转型尝试。前文提到的德国莱茵-鲁尔区的E-DeMa项目是欧盟“超级智能电网”计划中的一个小小的试验。在德国,这样的示范区一共有6个地区和城市。而意大利、丹麦等国家,也已经开始电网智能化的改造。
在美国,一家名为Opower的科技公司采取与各地电网合作的方式,分析电网的电费、用电量等数据,为用户提供节能建议服务。每个月,它都会给小区居民寄去一份电费分析单,上面会把每家的用电情况和周围邻居的用电情况进行对比,并提供相应的节能建议。2013年,Opower公司将帮助全球节约2兆瓦的电力。
科技公司参与到电力市场,将会给加速智能电网的建设,并且智能电网还能够开发出更加多样的服务功能,市场将完全取决于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智能电网系统可以与天气的变化相关联,使得电流以及室内温度随着用户的需要而改变。电网中的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家用电器用电量的多少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整个电路达到峰值,软件就会自我调节以免出现电网超负荷的情况。
可以想见,未来智能电网的角色转变将会迎来众多互联网和新型科技公司的加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大型的能源公司如果能够抓住机会,帮助小型发电客户提供管理电能的服务,在智能电网的竞赛中也完全有机会成为领跑者。实际上,IBM、思科、西门子、ABB等大公司,都已经开始参与全球的智能电网改造的行动。
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不同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差别很大。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一种通往未来的可能性。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