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闭幕
作者: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近日,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闭幕。由于疫情原因,为期6天的大奖周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举办,系列活动包含了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系列活动。期间,近百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专家学者实现云端联动,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宴。

聚焦全球科学挑战  不负科学探索使命

新冠肆虐、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缺失……人类活动在深刻地改变地球的同时,人类自身也陷入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性危机当中。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以科学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科学之光温暖世界!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议题策划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 Program Committee),确定议题方向、策划专题内容、制定大会议程,邀请国内外重量级嘉宾,保证大会一贯的高水准学术内容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今年,由浙江大学励建书和斯坦福大学骆利群担任议题策划委员会联席主席。

11月19-20日举办的科学峰会,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进行。来自中国科学院、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复旦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滑铁卢大学、丰田工业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西湖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顶尖科学家,分别围绕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天文、数学、计算机6大领域,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RNA生物学、功能性脑成像与干预、量子的人工调控、量子材料、化学与材料、有机合成分子、宇宙起源、宜居星球、深空探测、代数几何、数论、几何拓扑、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芯片等15个细分领域,分享前沿科学成果,共同探讨学术创新。

【生命科学】领域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RNA生物学,未来医疗新方向”以及“功能性脑成像与干预”三大细分领域,分别由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骆利群,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担任专场的环节主持。耶鲁大学教授林海帆、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芝加哥大学教授何川、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付向东、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教授刘河生、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北京大学教授高家红分别从基因调控、化学重编程制备多潜能干细胞、RNA 甲基化的生物医学与农业应用、非神经元细胞转化为神经元、个体化脑功能区剖分技术、脑起搏器与脑疾病研究、人脑磁场的探测等多个维度,诠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发现。

前:邓宏魁,后左起:骆利群、林海帆

左上起:付向东、骆利群、何川

【物理】领域聚焦“量子的人工调控”“量子材料”两大细分领域,由未来论坛理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海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丁洪担任环节主持,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叶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山西大学教授张靖、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陈谐、清华大学教授王亚愚、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翁红明分别围绕超冷原子分子与精密测量、单自旋量子调控、双层扭转光晶格中的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量子叠加与量子纠缠、磁性拓扑绝缘体研究以及拓扑量子材料计算等前瞻性议题,解析微观世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展望人类“物理新时代”的到来。

左上起:张靖、叶军、丁洪、杜江峰

左前起:翁红明、丁洪、王亚愚,后:陈谐

【化学】领域聚焦“化学材料”“有机合成分子”两大细分领域,由北京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林建华担任环节主持,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邹晓冬、西湖大学教授邓力、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勤分别围绕纳米科技与碳中和、电子衍射技术下的晶体结构解析、弱键不对称有机催化、人工智能辅助分子模拟等领域,为人类探索微观物质世界提供了全新视野,也为农业、工业等生产生活的提效降本提供宝贵的技术路径。

左:林建华,右上:崔屹,右下:邹晓冬

左前起:高毅勤、林建华,后:邓力

【天文】领域聚焦“宇宙起源”“宜居星球”“深空探测”三大细分领域,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担任环节主持,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杰、南京大学教授周济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翁玉林、中科院院士王赤分别围绕宇宙的起源与膨胀、超级计算机与宇宙模拟、宜居星球探测、人类太空生存、地外生命探测、月球深空探测等科学议题分享科研发现与进展,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左上起:刘继峰、武向平、王杰、周济林、刘红、翁玉林、王赤

【数学】领域则聚焦“代数几何”“数论”“几何拓扑”三大细分领域,由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担任环节主持,浙江大学教授阮勇斌、复旦大学教授李骏、浙江大学教授刘一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恽之玮、中科院院士田刚、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刘毅分别围绕曲线、代数有效性、高维代数簇的算术几何研究、数论与对称性等话题展开一系列探讨与猜想,诠释数学世界统一与简洁之美。

左起:阮勇斌、李骏

左上起:励建书、恽之玮、刘一峰

左上起:刘毅、田刚、励建书

【计算机】领域聚焦“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及“芯片”两大细分领域,分别由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张亚勤,未来论坛理事、元禾璞华投委会主席陈大同担任环节主持,滑铁卢大学教授李明、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许锦波、清华大学教授王志华、华大九天CEO杨晓东分别围绕深度学习赋能高精度免疫肽段组学和个体化癌症免疫治疗、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深度学习、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中国EDA研发等话题,对AI赋能生命科学以及国产芯片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技术方案与建设性建议。

前左起:许锦波、张亚勤,后:李明

前左起:王志华、杨晓东,后:陈大同

探寻科学真理  传递时代正能量

今年,未来科学大奖三场获奖者学术报告会分别于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线上举办。。获奖人分别阐述其获奖成果,分享科研人生与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思考。获奖人几十年潜心研究、集智攻关的历程,也正是科学家追求科学梦想,传递科学精神的时代缩影。

全网播出的未来科学大奖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学术报告会——“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世界与超高时空分辨观测”活动中,张杰教授谈到:“在过去20多年中,物理所和交大研究团队的全体同事甘苦与共,共同经历了很多困难时刻,但是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团队的精神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荣获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也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团队20年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科学家为科学梦想而不懈努力,相信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也将影响一个时代,影响一大批有科学理想的年轻人。

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  看科学如何点燃青春

“获奖者对话青少年”活动旨在为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提供与科学家沟通交流的机会,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科学点燃青春: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活动在全网直播。活动中,张杰教授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附中闵行分校、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学校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太平镇太平中学、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筑梦计划项目学校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上海交大对口帮扶学校——云南省洱源县第一中学三所乡村学校的学生代表展开线下线上对话,向学生们讲述成长经历与科研故事,同时也回答了来自青少年关于个人成长经历、学习方法,未来职业规划、对物理学专业领域乃至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好奇提问。

“您高中时最喜欢哪一门学科?它在您后面的职业选择中有没有起到关键作用?”“亲爱的‘杰哥’,您曾经说过,科学前沿离每一个人都不遥远,那您能跟我们说说您的研究成果会对我们的未来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  青少年一系列充满好奇的踊跃提问成为全程活动焦点。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是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秘诀就在于用研究的思维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这样的每天都会充满欢乐”“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学习就是训练我们用理性思维去分析看待一切”“实事求是就是理性思维最好的表达”……对话中,张杰教授的诸多“金句”也带给同学们新的思考。同时,他也勉励同学们在科学研究的路上勇敢逐梦前行,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颁奖典礼  礼赞科学家  让科学精神影响世界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1年轮值主席张懋中在颁奖典礼致辞中表示:“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解决未知的满足感是对科学探索的最大动力。希望通过颁奖典礼,使各位对科学多一分专注,对从事科学多一份向往,支持科学家们续攀研发高峰,让我们一起探索未知,开创未来!”

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不单是对科学家工作的认可,更是对科学价值的呼吁与彰显。六年来,未来科学大奖共评出24位获奖人。他们做出的科研成果是在国际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贡献给全人类的。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科学领域,却有着相同的科学家底色,那就是对真理、对未知世界长久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求知欲。

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科学委员会委员、监督委员会主席、未来论坛理事、机构理事、青年理事及青年科学家代表,未来科学大奖周 议题策划指导委员会、往届获奖人代表等出席了今年的颁奖典礼。因疫情的原因,多位获奖人线上参与,以现场与线上实时互动,共同见证获奖人的荣耀时刻。

未来论坛2021年轮值主席吴鹰在颁奖典礼致辞中化用张杰的“未来已来、唯变不变”,用一句“未来已来,唯科学公益之心不变”寄托对未来论坛及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公益事业的祝福和期待。他说到,“只有科学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将携手同行,守好这份共同的初心与事业,稳步向前,迈向未来百年。”

礼赞科学家、致敬科学精神,推动中国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有持续资金的支持,2019年沈南鹏代表捐赠人大会做出“将未来科学大奖永久化”的承诺,在延续原有的年度捐赠外,发起成立总额为1亿美元的永久捐赠基金。在颁奖典礼现场,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大会主席王强宣布,已经完成全部份额的承诺,永久捐赠基金正式启动,并将在2025年,即大奖十周年之际,全面负责大奖的所有支出。

除此之外,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群体今年也在不断壮大,由原先的12位增至14位,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先生和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及主席、云锋金融集团主席兼非执行董事、复旦大学校董虞锋先生作为新力量加入捐赠人行列。

薪火相传,科学需要传承,未来注定会被科学改变!

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  探索科学理念与艺术形态融合之美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和艺术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相通的。当科学的严谨,融合艺术的抽象,将创造出怎样的感官体验?

继2019年“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成功举办之后,由未来论坛与锡纯基金会再度联合出品的“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和昆泰·嘉瑞文化中心正式开展。和玉资本(MSA Capital)与Farfetch发发奇作为公益支持机构参与到此次展览中。

未来科学艺术展,既是推动艺术与基础科学、人文科学之间集思广益、跨界集成的创新展览模式,也是助力创作、学术、教育、文化发展的复合型IP品牌。让科学家与艺术家联袂探索科学与艺术交叉融合的新可能,也将让观众感知科学与艺术的新维度和新体验。接下来,未来科学艺术展将入驻科普场馆进行展览,并计划在全国开展公益巡展,让大众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的魅力,为热爱科学和艺术的人们带来美妙体验。

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在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闭幕时表示,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科学是求真,是向善,是一种永恒的信仰,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希望通过未来科学大奖周系列活动的举办,启迪科学精神、礼赞科学家,庆祝并分享科学成就,以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2025年三季度财报发布
评论(0)  2025年10月31日
这座新型电力系统展厅 斩获国际设计金奖!
评论(0)  2025年10月30日
新米破壳 电能助力
评论(0)  2025年10月29日
“冀北范式”亮相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
评论(0)  2025年10月28日
冀北工程激发“三型”党建工作活力
评论(0)  2025年10月27日
复杂带电作业“零感知” 配网施工转型见实效
评论(0)  2025年10月26日
“花生之乡”的丰收新故事
评论(0)  2025年10月25日
国网承德供电公司AI赋能筑牢安全“电力防线”
评论(0)  2025年10月24日
冀北电网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评论(0)  2025年10月23日
冀北新能源华电丰宁10Mvar调相机并网成功
评论(0)  2025年10月22日
“十四五”国网冀北电力发展成效·供电保障篇
评论(0)  2025年10月21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