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当地球资源被人类耗尽之后,人类飞向太空的能源之旅将伴随着种种“反文明”行为,而科技也将成为这种行为的帮凶。
人类心照不宣的共识是,总有那么一天,地球上的资源会被消耗殆尽。而外太空的丰富资源,势必会成为人类万般无奈之下的首选。地球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岌岌可危,让“寻找外太空资源”这个故事背景一定会在未来的科幻电影中日益凸显。人类作为具有反思能力的高级智慧生物,自然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未来人们为会为了获取外太空的资源而不择手段吗?对这个问题的设想往往成为近些年来太空科幻片的故事中一个重要的戏剧冲突点。人性的自私和贪婪,这是文明的脚步和科技的进步无法抹去的。由此,科幻片有时候更像是像一个个充满反思精神和善意警示的预言,将人类的选择和命运的走向以极端化的方式一一呈现。
外星“钉子户”
“超级英雄”和“重磅炸弹”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好莱坞一贯的制胜法宝,《阿凡达》当然也继承了这一讲故事的传统,可它的伟大,更在于其自我反思性。电影实际上讲述了一个殖民与反殖民的故事,只不过把这样一个故事搬到了若干年后的潘多拉星球上。人类在很多时候是可恨的,因为从工业革命形成以来的世界格局和全球问题,多半是殖民主义的结果,这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原罪,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原罪。
外太空殖民主义的根源在于外星球丰富的能源。在地球出现了能源危机的前提下,资本逐利的野兽就被释放了出来,指挥官、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向潘多拉驶去的巨型飞船、战斗机和战斗机甲——这些都在人类创造的“资本”控制之下。为了获取能源,地球人(确切说是美国人)想出了种种策略,而所有的策略都缺乏正义的根基性。面对地球人疯狂的意念和举动,在舍弃家园妥协自保和守护家园抗争到底的矛盾中,勇做“钉子户”在美国是英雄之举,意味着独立、反抗和不妥协。选择了守卫潘多拉星球,那主人公杰克就必须和自己人决裂,就得自绝于祖国美利坚,这种“自反”,不仅对于男主人公还是对于《阿凡达》这部片子来说,这都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主人公来说,成败与否,都是英雄之举,而对于《阿凡达》来说,不管视觉效果好不好,在主题上已经获得了胜利。
有人担心华丽的《阿凡达》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受追捧在某种意义上会带来文化殖民,我认为这不过是杞人忧天。
克隆人的自赎
同样是2009年,同样是科幻电影,同样是关于开采外太空能源的题材,成本只有500万美元的《月球》在视觉效应上相对朴素,甚至可以用平淡来形容,但《月球》的主题立意和观赏效应却不输给《阿凡达》,在世界影坛上与《阿凡达》一小一大并驾齐驱。
《月球》是导演邓肯·琼斯的长片处女作。琼斯后来的《源代码》声势浩大而且在大陆公映后反响热烈,相比之下,《月球》就显得相对冷清得多。但这并不能抹杀这部电影思考未来人类获取能源的道德悖论的价值。邓肯·琼斯还有一个身份:大名鼎鼎的“摇滚变色龙”大卫·鲍伊的儿子。不过邓肯·琼斯现在已经可以摆脱掉父亲的阴翳,因为他已经通过电影证明了自己。片中男主角山姆的扮演者洛克威尔称得上鬼才实力派,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也为他施展演技开辟了足够空间。《月球》中一个重要角色机器人盖蒂,由老牌影帝凯文·史派西配音,虽然只是配音,但他的加盟本身就为电影增色不少。另外本片的一大亮点便是它的音乐,由著名音乐人克林特·曼塞尔操刀,氛围电子以及后摇滚风格的配乐对人物情绪的把握非常精准,同时契合了月球孤绝封闭的环境,在视听层面将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
影片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作为一个名为月球能源公司旗下的员工,山姆·贝尔在月球上负责能源开采和输送的单调工作,陪伴他的是一个叫做盖蒂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而他在月球上为期三年的工作马上就要到期,回到地球与家人团聚成为他最为渴望的事情,与此同时,他开始出现各种幻觉。一次执行任务时,神情恍惚之下,山姆驾驶的月球车一头扎进采矿车。之后的情况,就是另一个山姆冒了出来,无意中将事故中受伤的山姆救了出来。面对另一个自己,两个山姆陷入困惑,都视对方为自己的克隆人。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有些疑团在机器人盖蒂的帮助下渐渐被解开,原来他们都是被植入了相同记忆的克隆人,他们所有的渴望和情感都不过是一种真实的幻觉。作为具有了人类所有特质的渴望人,当意识到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便摆脱了幻觉,成为真正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然后,他们做出了回到地球的选择,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人。只是其中一个山姆的寿命已经到期,他选择留在遥远孤绝的月球,而配合掩护另一个山姆回归地球。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首先是其用心营造的孤绝环境。影片开头,是一个月球能源公司的广告片,在广告片中,人类靠着月球上的氦3聚变产生的能源幸福地生活着,地球变得更加美丽,甚至连沙漠也成为绿洲。然后镜头一转,就到了遥远孤寂以及荒凉的月球,这里与世隔绝,与热闹美丽的地球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孤独荒芜的星球上,除了采矿车机械冰冷的采矿作业,就只剩下山姆这个孤零零的地球人,靠看机器人的陪伴和电视节目打发无聊的月球生活。这样的反差,很容易让人们对文明的本质深深地质疑,特别是当发现山姆是一个充满渴望却没有一点希望的克隆人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绝望让人感同身受的,仿佛疏离的月球进入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月球》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当一个人完全与世隔绝时,他会怎样面对这个世界?他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和科学配方的早餐,而是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导演试图告诉观众的是,科技如果没有人文情感的纠偏,恐怕会带领人类滑向冰冷残酷的深渊。道德禁区在这里出现了:为了更高效低成本地获取能源,能源公司奴役、欺骗、屠杀克隆人,而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受惠于来自月球的能源,没有人知道遥远的地方有罪恶发生。这真的和人类的文明无关吗?影片中的克隆人,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和我们并无区别,主人公的伤痛,也应当是全人类的伤痛。我想起了前几年的黑砖窑矿工失踪案,扪心自问,他们和我们,真的一点联系都没有吗?
如果说《阿凡达》是外星人钉子户的起义,那么《月球》就是克隆人的自赎。严格来说,二者都是自然人之外的智慧生命,只不过一个是外来的,一个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虽说背景设定相差巨大,但二者都讲述了“受损害的”与“奋起反抗”的过程,只不过,一个华丽而开阔,一个深沉又孤绝。借助外面的视角,观察人类发展脚步中不自知的贪婪和残忍,大有“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之意:剥去科幻的设定和华丽的视觉外皮,这两部电影其实处处都指向了我们现存的世界。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