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困局面前,每个企业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却是让整个煤炭行业愈加艰难。
今年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煤炭企业经营困难加大。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通报,上半年有26家大型煤炭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额46.6亿元,亏损面28.9%。黑龙江、吉林、重庆、四川、云南、安徽等6省市煤炭全行业亏损。
6月以来,已经基本稳住大半年的秦皇岛煤价又出现一轮急跌,目前已跌破了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盈亏线。大煤企集体陷入“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代表性例子。这个经典的例子说明,个人最佳选择往往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大型煤炭企业现在的处境和选择,与之非常相似。
呼吁限产 悄悄增产
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17.9亿吨,同比下降3.7%;煤炭销量17.5亿吨,同比下降3.8%;煤炭铁路发运量11.4亿吨,同比下降2.6%。这是多年来煤炭行业首次出现产运销全面下降。
看似煤炭总产量有所下降,稍加分析便可知道,停产限产的主力是小煤矿、乡镇煤矿,国有煤矿产量还在普遍增加。前5个月国有煤矿产量同比增长1.1%;地方煤矿出现了大量停产、减产现象,前5个月,非国有煤矿产量同比下降13.9%。
主要产煤省区中,上半年山西、陕西等产煤大省的煤炭产量依然增长,内蒙古有所下降。数据显示,山西产煤4.69亿吨,同比增加480万吨,增长1.03%。陕西产煤2.24亿吨,同比增加982万吨,增长4.59%。内蒙古上半年产煤4.47亿吨,同比下降8.65%,但内蒙古产量骤减的依然是地方煤矿。
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国内煤企巨头,原煤产量均有大幅增长,有些企业增幅甚至超过10%。
因此,尽管很多小煤矿停产,由于大型煤炭企业产量依然有所增长,因此,一年多以来,煤炭社会库存一直处于近3亿吨的高位,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
呼吁保价 竞相降价
去年开始的煤炭进口量大增,主要不是因为刚性需求,而是进口煤显著的价格优势。这给国内煤炭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今年上半年,中国煤炭净进口1.54亿吨,同比增长15.1%。进口煤不仅冲击了沿海地区,而且影响到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煤炭市场,甚至已波及重庆等西南地区。
国内煤受进口煤影响,价格大幅下降。尤其是去年夏天,降幅很大。今来以来,尽管进口煤持续增长,但增幅已不像去年那么猛烈。5月和6月,中国进口煤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尤其6月份,进口2236万吨,环比下降18.9%,同比首次下降,下降17.9%。
目前主要煤炭进口港存煤居高不下,广西防城港进口存煤连续6个月保持在600万吨以上,山东日照港进口存煤580万吨,并出现进口煤压船现象。有报道称,大量进口商开始毁约。
6月以来,秦皇岛煤价在基本稳住了大半年后出现一轮急跌。6月末,最有代表性的5500大卡/千克动力煤,主产地大同地区上站价450元/吨至470元/吨,比年初下降50元/吨,同比下降90元/吨;主要中转地秦皇岛港平仓价595元/吨至605元/吨,比年初下降45元/吨,同比下降90元/吨;主要消费地广州港提货价665元/吨至680元/吨,比年初下降35元/吨,同比下降95元/吨。炼焦煤价格自4月份以来连续下调,目前价格比年初下降约220元/吨,同比下降350~400元/吨。
分析这轮降价风潮,主要不是进口煤的责任,而是大企业带头降价。
尽管所有企业都在想尽办法提煤质拓市场,但煤炭是一种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不像衣服、手机、食品,客户不会因为近期的煤物美价廉,就多买多消费。这样的大宗商品,也无处过多囤积。某家企业开发的新客户,大都也是另一家企业失去的市场。
煤炭行业固定成本较高,即使不生产,井下维护费用也是很大一笔支出。加上近些年很多煤矿是贷款建设,所需财务费用也很高。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61.98%,90家大型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65.11%,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了75%。国有企业还额外有社会责任,即便经营困难,想裁员、降薪都会受到政府很大限制。
所以对于单个企业来说,首先要保住市场,保住生产,即使降价卖煤有所亏损,也比停产损失小。
对每个企业来说,有利自己的选择形成的合力却使整个行业的境遇更加困难。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今年下半年煤炭行业不会有大的好转,明年上半年煤炭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小煤矿已没有多大限产空间,进口煤继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未来煤炭市场能否尽快重新达到平衡,大型煤炭企业的行为至关重要,可大煤企又如何能走出“囚徒困境”呢?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