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2020储能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作者: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作者 / 刘为

来源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0年,储能产业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基于产业内生动力和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标等利好因素多重驱动,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如期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包含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熔融盐储热)达到33.4GW,2020年新增投运容量2.7GW;其中,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容量首次突破GW大关,达到1083.3MW/2706.1MWh(该数据为初步统计,终版数据将在2021年4月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中发布)。2020年,电力储能项目装机的同比增长率为136%,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也突破1500元/kWh的关键拐点,正如《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所规划,储能已从“商业化初期”迈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储能产业历经“十二五”时期的技术验证,“十三五”时期的示范推广,从技术到应用已经为规模化发展打好基础。“碳中和”目标下,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初定,“十四五”时期储能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目前国家层面也在积极统筹各应用领域的发展需求,形成顶层设计,我们期待针对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从国家到地方能够分阶段逐步解决,并细化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将储能从支撑能源转型的一种新技术,培育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四五”时期,储能技术将在性能提升、成本下降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随着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产业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我国将成为全球储能第一大市场!

纵观2020全年,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一,新融合发展趋势显现新能源加储能融合发展已成大势。

2020年,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下,二十个省的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提出集中式新能源+储能配套发展鼓励政策,储能技术对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价值已形成共识。但整体来看,还需合理规划储能布局,确保项目应用质量,并通过市场进行成本疏导或价值补偿,确保盈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规模化示范推广。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两个一体化”指导意见,明确了在电源侧和负荷侧的基地建设中增加储能以实现系统灵活坚强发展的目标。自政策发布以来,多家央企与相关省市签署了“一体化”示范项目协议,随着项目的规划及落地实施,将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探索储能不同场景下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

储能跨界融合应用价值逐渐显现。

储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愈发突显,储能在提升发电侧黑启动和重要电力用户应急备用能力方面已经开启探索与应用。随着5G通信、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各地利用价格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综合能源站”建设,储能在用户侧的跨领域应用形式得到延展。

二,新规则出台逐步扫除储能参与市场的阻力 

2020年,各区域和地方电力市场规则基本解决了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身份问题,初步扫除了参与市场交易的阻力,明确了第三方主体和用户资源参与辅助服务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辅助服务成本逐步向用户传导的长效发展思路。与此同时,在现有分摊机制下,储能进入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辅助服务资金使用风险,各地政策在探索中推进,如广东、蒙西、青海、山西、湖南等地市场规则及补偿标准不断调整,需要在保证储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合理规划项目有序进入市场。随着新能源特别是光伏的大规模接入,依净负荷确定峰谷电价的思路得到普及,以往白日尖高峰时段转为平段和谷段,部分地区拉大峰谷价差,用户侧储能经济性得到提升,储能项目充放电策略将由此进行调整。

三,新模式崭露头角,“共享”“租赁”先行先试

过去,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储能项目中运用较多的一类商业模式,近年来,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以及储能进一步渗透细分应用,新型模式不断出现。首先,青海省率先推出的共享储能模式,将储能的独立主体身份进一步落实;其次,湖南省于2018年在电网侧储能项目中采用租赁模式,并于2020年将升级版的租赁模式应用于可再生能源侧储能,以分摊各个主体的投资风险。另外,目前第三方公司通过一个中央控制室将分散式储能系统、充电桩集合起来参与电网服务获取应用收益的代理运营商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代理运营商模式也是储能追求多重应用的产物,同时打通电源、电网、用户各环节,以实现储能价值衔接。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极大的促进储能多重应用价值的叠加和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新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

多种储能技术本体性能取得突破。

锂离子电池继续向大容量长寿命方向发展:宁德时代利用全寿命周期阳极补锂技术,开发完成满足超长寿命要求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进一步提升单体电池的容量;其他储能技术如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也取得突破,典型的如大化所全钒液流电池电堆采用可焊接多孔离子传导膜,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完成了国际首台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的集成测试;储能系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及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向高电压方向发展;储能用电池热管理液冷技术开启“渗透战”,国内储能厂商纷纷推出液冷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储能系统成本持续下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在电池本体生产规模、制造工艺不断提升以及储能系统高度集成化发展的驱动下,自2012年以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本下降75%左右,不断推进光/风储平价。截止2020年储能系统成本已经降至1500元/KWh,基本达到了储能系统经济性的拐点。

五,新势力异军突起,各方加码进军储能产业

第一,资本市场持续加码储能产业投资。

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储能企业投资,典型的如高瓴资本以百亿规模参与宁德时代定增;多家储能厂商开启IPO,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为扩大相关业务规模进行募集资金,典型的如派能科技、天能股份等。

第二,新势力异军突起,加速布局储能。

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南都等为代表的传统储能技术及系统集成商继续加大储能领域的投资;天津力神完成股权划转,城通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同时国内储能市场新势力不断涌现,最为典型的是华为、远景以及明阳智慧能源,另外隆基、通威、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对储能的关注度正急剧上升。

 第三,储能企业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

以宁德时代为例参股投资了电力工程设计服务企业、与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等;比亚迪与阿特斯、金风科技、华润、正泰等 “合纵连横”深度布局国内外储能市场;除此之外一些矿产、能源及电力企业也加强了储能产业的布局。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期间储能在技术、应用层面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对储能支撑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储能产业同仁如何抓往机遇,迎战变局,推动实现储能全面商业化发展,建立国际市场引领地位,已然成为行业迫切需要给出的答案。基于此,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特别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和头部企业代表为产业同仁解读时局,展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未来十年、四十年的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在这一伟大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应把握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储能技术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提升储能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推动储能产业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2020年,是世界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侵袭全球,储能行业也经历了严峻考验,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技术上,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冷蓄热、飞轮等物理储能,锂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等化学储能,均不断取得突破。产业上,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储能装机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储能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储能的多重价值得到各方认可,储能产业逐步呈现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态势。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实现联合国大会上的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储能技术和产业将加快发展。可以预见,储能技术将取得更大突破,国家和地方政策将持续改善,储能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储能产业成为能源革命支撑技术和新经济增长点的态势更加明显。

    

随着碳中和目标进一步得到分解和细化,十四五期间储能的商机将逐步显现。2021年,储能行业将探索如何在支持低碳能源转型的细分场景应用下,经得住各类场景和用户对技术与产品的考验,同时构建商业模式,实现合理收益。迎战“百年未有之变局”,从技术和产业层面,应严格把关技术质量,差异化技术做的好的企业将崭露头角,储能企业要把安全这个核心点做好做扎实,适当提高安全准入标准,杜绝出现影响整个行业的重大事故;从成本和应用层面,应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快速实现成本下降,推进光储平价进程,率先做到平价者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在政策和市场机制层面,应对能够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储能以配额制等形式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尽快形成支撑储能发挥多重功用的有效补偿机制,构建允许储能公平参与交易的市场环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央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源于央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之使命。各大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在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推动“新基建”方面,都是主力军、领头羊、排头兵。在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上,也尤为突出。2011年南方电网投产了第一个MW级宝清电池储能站,众多科技工作者、高新企业由此获取了宝贵经验、技术积累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赢得了中国电池储能的世界应用机会。这是比亚迪同行拜访南网储能团队时发出的箴言,也是我们瞩目储能成功人士起步的感慨。江苏、湖南、河南、福建、广东,到处可见央企储能的“引擎”。2021年乃至十四五,三峡集团乌兰察布项目、华能集团英国项目、南网以及内蒙古的梯次利用项目以及众多聚合储能项目等等,都将成为央企发力孕育的储能新机,希望储能技术在支撑电网安全运行和服务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丰厚的回报。

    

“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正在加速我国能源低碳化转型的步伐,新能源比例的快速增长迫切要求储能发展与之相适应,储能行业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储能行业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呼唤构建反映时空电力供求关系和成本的价格机制。只有时变的价格信号,才能催生源网荷储之间的深度互动,储能赋予了电力供给与需求的弹性,赋予了电网的韧性。只有反映时序供求关系、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价格机制,才能体现储能“熨平”新能源的波动、提高资产利用率的价值;只有反映输配电距离的价格机制,才能体现储能替代尖峰负荷、节约昂贵输变电投资的效益。期待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能够形成反映电力时序供求关系和空间成本的价格机制!寄语储能人:储能不需要“怜悯”的补贴,更需要承认其价值的体制与机制!

    

“2030实现碳排放达峰、力争2060实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与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毫无疑问,储能在能源电力低碳转型发展、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型市场生态中将扮演独特的角色,是实现气候中和目标、保障能源电力在转型过程中及转型后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关键技术手段。在此大背景下,已取得良好起步、但尚处于成长中的储能产业如何确保储能产品自身在全生命周期内符合高性能和安全、环保的标准,如何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回收利用率、引入必要的环保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等为抓手,力求减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更好地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并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需要业界加强关注、持续深化研究的话题。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2020年由于各种利好因素叠加,使储能再次成为热点。作为从事这一工作的我们虽乐见此现象,但更期盼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真正支撑产业可持续、规模化发展。2021年,期望从事储能装置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准确分辨自己领域的问题点,努力克短板增强项,使储能技术更可用、能用、好用;期望从事储能应用技术的产业同仁能总结经验,深化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应用效能,并根据新需求,扩展新的应用领域;期望从事储能工程示范、商业应用的先行者能珍惜自己工程中获取的宝贵数据和经验,积极分析挖掘并反馈这些信息给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科研人员和制造商,让行业共享这些宝贵的财富。总之,2021年是全体储能行业从业者值得期待的一年,也必将是有所作为的一年,我们共同努力吧!

     

2020年,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企业、研发人员对储能技术更加重视,对于储能在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与智能电网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意义、价值、需求、成本、商业化路径以及现有储能技术在满足多种需求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挑战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储能已经成为未来10-15年的国家级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支持研究方向。新的储能技术,例如高效率成组集成技术、固态锂离子、钠离子电池、先进压缩空气、新型液流电池、锂电容等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十四五”期间的研发和产业发展,必然推动储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各类应用需求和各类储能技术的匹配性一定更加成熟完善,中国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储能技术产生和输出的国家。

    

近年来,在技术进步、需求增长、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我国电化学储能应用快速发展且已初具规模,并已在电力系统各环节试点应用,对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提升电网灵活性,提高供电可靠性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十四五期间,积极组织建设全球首例GW级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对于践行我国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清洁转型;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推动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储能是应对未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间歇性电源的大规模、高比例并入电网的重要手段,是能源互联网的必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与电网的深度耦合使其具有了能源属性,已成为电网客户侧重要的可调、可控灵活储能资源,将在能源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以智慧车联网平台为核心,积极拓展电动汽车能源服务应用,在电动汽车V2G应用、车电分离储能应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充换储“三站合一”等方面都开展了业务模式的探索和布局,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2021年公司将继续贯彻党中央和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深挖电动汽车的移动储能价值,进一步发挥电动汽车的能源属性,为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能源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2020年是储能产业的起承转合之年,各级政府支持政策不断,电网公司、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储能产业上下游企业拼搏进取、提质降本,国内新建储能达GW级。2020年是索英电气的储能关键年,全年出货超过200MW。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百MWh级储能示范电站”通过工信部组织的验收和鉴定,各项指标超过预期。为储能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行业经验,也让索英电气和伙伴们躬耕规模化储能11年付出的努力得到更进一步的认可。2021年,储能产业行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期待从业者们携手前进,积极促进“政产学研用”更加紧密合作,为储能产业健康发展鼓与呼,为我国的储能产业早日取得和光伏比肩的全球市场地位而努力奋斗!

    

电动汽车在2020年助推了锂电池产业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成本的快速降低都超出了预期,拉动了锂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特斯拉于2020年初收购超级电容龙头企业Maxwell,并在随后发布的新产品中展示了动力锂电池高功率化发展的另一个趋势。高功率型锂电池是动力锂电发展的方向之一,轨道交通、电力和汽车产业对于长寿命、高功率锂电池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高昂的成本是制约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技术和成本的突破,高功率型锂电池的应用规模也会出现快速的增长。中车新能源作为中国中车旗下专业从事储能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的企业,将重点布局在“双高”锂电池领域,并努力促进应用的发展。

    

随着“十四五”宏伟蓝图擘画及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储能确立了在能源结构转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具有安全、长寿命、无衰减、钒电解液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及大规模独立储能电站中,其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已具备竞争优势。北京普能致力于推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链优化、钒资源的垂直整合、大项目开发实现成本快速下降和商业模式成型,营造产业发展生态链。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北京普能已深耕储能行业15年,新的一年我们将推出全新高性能、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全钒液流储能产品投身储能产业建设,和伙伴们一起为储能产业和国家宏伟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储能产业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其中“可再生能源+储能”应用场景正在快速发展,市场份额预计由2019年的59%提升至71%,中国储能需求在政府和社会关注下也在日益增长。在全球“碳中和”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储能规模化发展将更有利于推进在全球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先占领先机和国际影响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储能产业除了需要继续提升自身技术发展外,还需要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上来统筹储能产业的发展,建设更为健全的运行机制与电力市场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和价值评价体系、制定储能电价政策及明确储能市场主体地位等,阳光电源将与各界同仁齐心协力,共同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规模化发展贡献力量。

    

2020年,新冠疫情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绿色复苏正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与一致行动。高占比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电化学储能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壮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储能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政策加持,加之电力市场化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投资和建设,已经形成能自我延续发展的商业模式。2020年是海外储能市场由示范项目转为规模化投资运营的一年。大量的电源侧及发电侧项目投入商业运营,在用电侧也已然形成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潮流。碳中和目标给储能在电力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从中远期来看,中国电力领域在 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我们相信,在国家战略指导下,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我国将迎来储能应用的大发展,甚至有机会后来居上, 超越欧美地区。储能行业同仁,应积极准备,迎接春天!

    

在全球低碳、脱碳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意,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按下“快进键”。新战略引领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将高速发展,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将是大势所趋。储能已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核心环节,促进可再生能源增长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美国能源部“储能大挑战”谋划未来储能技术领先地位,欧洲将储能视为灵活性资源配置,中国将储能定位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新阶段孕育新目标。聚焦创新、厚积薄发、是南都储能发展的利器;思而求变、精益求精,是南都二次创业的航标。2020年,南都把握市场机遇,全球产品认证,重点市场准入,国内、海外市场齐头并进,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箭齐发,全球储能项目新增签约交付规模超过500MWh。恒者行远,思者常新。绿色低碳,未来充满机遇。岁月峥嵘,我们逐梦前行。锲而不舍,储而能之!

    

过去的一年令人鼓舞,比亚迪储能在2010年交付首台集装箱储能产品的十年后,推出了全新的电网级储能产品BYD Cube T28,通过整合液冷,CTP,无过道布局及1300V高电压设计等领先设计理念,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可靠性及综合能耗等关键指标上明显提升。该产品推出后获得市场和客户的高度认可,在中美两个储能头部市场订单规模快速突破GWh级别,超过历史累计交付项目总和。展望未来,全球储能市场都会快速发展,获取市场份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BYD Cube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个产品平台的开始,未来会不断推出不同倍率和容量的电池模块来覆盖不同的应用场景。同时比亚迪也希望能和行业内伙伴企业携手共享这个储能产品平台,为促进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全球储能市场竞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双循环”、“新基建”和“碳达峰目标”等诸多因素在2021年叠加,储能行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传统电力能源市场走向后疫情时代的数据驱动,特别是在5G通信储能、数据中心“备电+储能”、轨道交通、新能源+储能等双登所擅长的领域。双登将强势推进由传统的“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两者深度融合,升级扩张,登上产业互联网智能革命的未来列车。以高安全、高可靠、智能化的储能产品和优质服务,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深度合作,推进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

    

2020,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伴随着“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响亮宣言,勾勒出了国家低碳转型发展未来40年的远景宏图,也为未来5年“十四五”规划期间的低碳绿色领域发展提供指引。在 “十三五”收官之际,储能的政策集中发布。一方面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推动建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新能源电站配置储能的需求有望快速释放;另一方面5G网络建设进度节节推进,5G储能市场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天科技新能源,将秉承 “顺势双循环,制胜高质量”这一经营方针,以分布式光伏为引领,微电网核心技术为支撑,关键材料开发为突破,特色储能系统应用为亮点,布局新能源产业,为客户提供制造业服务化与数字化双融合、全方位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助力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储能产业未来可期,储能同仁我们一起努力。

    

光储融合,一定是未来的大势。当前我国的储能盈利模式还不够清晰,行业相关标准、规范不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也有待改进,安全性、可用性面临极大挑战。华为公司在通信站点能源、数据中心能源、微网、终端电源等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储能应用经验,累积储能应用超过20Gwh,在高效的储能系统架构、BMS、系统安全、智能化诊断和分析等方面具有丰富技术积累,基于这些平台技术和我们光伏领域的经验,我们将与行业伙伴一起携手,融合AI、云、计算等ICT技术以及先进电力电子技术、高效温控技术等,打造更优LCOS、极致安全的储能解决方案,助力行业高质量的蓬勃发展。

    

20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成果。我国的储能产业也随着能源清洁转型的不断深入而快速发展。新能源发电进入增量替代阶段,用户侧峰谷价差逐步拉大,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交易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一切都为储能行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2020年也是海博思创储能业务快速发展的一年,我们积极探寻各种储能应用场景的商业模式,在新能源发电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火储联合调频、共享储能、集中式储能电站等多种领域持续深耕。未来,海博思创愿与行业同仁携手并肩,共同推动储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与Gulf Energy签署3.5GW长期合作协议
评论(0)  2011年6月20日
东方日升与中国电能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评论(0)  2011年6月20日
东方日升携手SOLARWORLD Africa签订120MW南非分销协议
评论(0)  2011年6月20日
晶科携手中能建等四家企业签署虚拟电厂合作协议
评论(0)  2011年6月17日
东方日升以第一顺位中标华能集团n型组件招标
评论(0)  2011年6月17日
晶科能源向中东地区提供8台海豚工商业储能产品
评论(0)  2011年6月13日
晶科能源向中东地区交付6.8MWh蓝鲸大型液冷储能系统
评论(0)  2011年6月13日
累计出货超3GW!东方日升异质结伏曦组件热销全球
评论(0)  2011年6月11日
东方日升出席PV CellTech Europe 2024
评论(0)  2011年6月7日
东方日升出席第二届重庆分布式光储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
评论(0)  2011年6月7日
东方日升伏羲电池片通过TÜV莱茵认证
评论(0)  2011年6月7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