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六年前,伊伦·马斯克这个名字还停留在“互联网奇才”的称号上。而如今,随着特斯拉(Tesla)电动车,SpaceX太空运载火箭,以及太阳城(SolarCity)等新能源项目的横空出世,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时代符号。
电动汽车 完成不可能任务
马斯克曾在上大学期间说过,有两个重大的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如何使得交通工具变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二是如何生产可持续的能源。当他以15亿美元的天价卖掉贝宝之后,这两大问题终于可以有机会实践了。2003年,马斯克从贝宝赚来的钱中拿出630万美金,投资了美国的电动车公司特斯拉,并成为公司董事长。
在马斯克投资特斯拉之前,电动车简直就是“弱智”的代名词。因为没有一家汽车制造商可以生产出续航里程超过100公里的电动车。通用汽车公司的雪弗兰Volt电动车跑65公里电池就宣告衰竭。
马斯克曾回忆说:“当我的朋友听我说要投资电动车,都觉得我疯了。在当时,‘电动车’可以算是你能听到的最蠢的三个字。”
但马斯克坚定地认为,电动车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交通工具。相比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电动车更具有可持续性。马斯克说:“即便是用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电力为电动车充电,也会比直接燃烧更高效。天然气发电大约能获得60%的能效,而天然气在内燃气里燃烧,只能获得20%的能效。因此,就算把所有的能源损耗算进去,用电也比烧油至少划算一倍。此外,发电厂发电后的剩余热气还可以用来推动发电机生产二次能源。”
尽管理论正确,但是在最初,特斯拉并未确立清晰的商业模式,它甚至连一件像样的产品都没有。
到了2007年,特斯拉的钱烧光了,商业模式还未确立。这时,没人愿意再投钱,马斯克只能把互联网创业赚的钱全放进公司。随后,马斯克飞到德国找戴姆勒奔驰集团谈合作,推销特斯拉的电池系统,结果他的PPT失败。后几经周折,总算拿到了7000万美金的奔Smart电动车的电池系统订单。
2008年,无疑是马斯克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对工作的疯狂投入,让他与结发十年妻子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在经历离婚变故之后,特斯拉又裁掉了24%的员工并关掉在底特律的分支机构,与此同时,美国爆发的历史性金融危机,让步履维艰的公司雪上加霜,濒临倒闭。2008年的圣诞节前夕,面对妻离子散的凄凉和窘境,马斯克回忆说,“我经常在午夜醒来,发现眼泪淌在枕头上。”
在这场与命运的搏斗中,马斯克的信念最终战胜了恐惧。他再度投资3500万美金给特斯拉,这已经是他剩下的最后一笔钱。此时他对特斯拉的累积投入已高达7500万美金。
马斯克为特斯拉制定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即以“硅谷模式”而非“底特律模式”来制造汽车。整合众多IT、汽车以及宇航技术,定位于高端市场。他把整个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少量且昂贵的车给少数的人,制造眼球效应;第二阶段,中等价格加中等产量;第三阶段,低价格加高产量。
马斯克的孤注一掷终于换来了回报。2008年,特斯拉的第一款量产车型Roadster问世,这是一辆售价10万美元的超级跑车,它的推出让人眼前一亮。这款跑车百公里加速从零加速只需要3.7秒,比保时捷911还要快0.7秒。同时,它单次充电能够行驶393公里,这些成绩令所有汽车厂商难以置信。马斯克把Roadster的目标客户锁定在明星和富豪阶层,事后证明,这个策略非常成功。
Roadster的成功更加坚定了马克思的信念,他开始着手设计更加先进的Model S电动车。
马克思说:“如果想要让电动车达到低能耗,除了电池容量之外,重量也很重要。”因此,Model S电动车全部采用铝制车身(特斯拉拥有美国唯一一家全铝汽车生产工厂)。除了全铝车身,Model S还应用了许多用来设计火箭的技术,它拥有同级车中最低的阻力系数。这使得ModelS的能耗非常之低,再加上独特的电池组,也赋予了它在续航里程上的竞争力。(单次充电可行驶近400公里)。
马斯克誓将Model S电动车打造成“艺术+技术”的完美化身。他高薪聘请了为宝马和阿斯顿马丁设计过多款经典车型的汽车设计大师亨利克·菲斯克担纲设计。然而马斯克并不满意其设计并推倒重来,双方甚至就“菲斯克把Model S的设计和技术用在了他后来成立的Fisker电动汽车公司的汽车设计上”而对簿公堂。
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了一个250亿美元的汽车贷款项目。特斯拉幸运地获得了4.65亿美元的低息联邦贷款。其中3.65亿美元用于开发Model S,其余的1亿美元用于建造动力系统制造工厂。贷款协议要求马斯克持有的股本始终不得低于65%,直至Model S项目完成后的一年。如果马斯克降低持股比例或者出售股份,将被视为违约。马斯克遵守了承诺。
同年,Model S首次亮相,并于6月投产。2012年2月,特斯拉发布了首款基于Model S 平台开发的Model X的概念车。该车旨在填补宽敞旅行车与SUV之间的细分市场,它还拥有多种高性能特性,如双电机全轮驱动系统。该车型预计在2014年量产。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