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2020年1-7月份煤炭价格指数运行情况及后期展望
作者: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一、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介绍

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指导下,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中国煤炭市场网(CCTD)依托煤炭行业统计数据信息资源,自2005年起就启动了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的建设工作,陆续编制发布了中国煤炭价格指数(CCPI)、CCTD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CCTD秦皇岛动力煤价格、CCTD唐山炼焦煤价格、CCTD徐州无烟煤价格等系列指数,截至2020年,编制发布的价格指数已经基本能够涵盖主产地、中转港以及消费地主要煤炭交易市场,及时、客观反映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以及进口煤的真实运行情况。

煤炭价格指数是精准数据服务行业经济的重要形式,能有效反映煤炭市场发展的趋势,积极传递市场信号,除了监测预警等基本的功能外,近年来还在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善供需关系、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1-7月份煤炭价格指数运行情况

纵观1-7月份,疫情扰乱供需释放节奏,供需错配问题持续存在,且供需格局不断转换,煤炭市场快速调整,煤炭价格呈现深V走势。但是在中长协合同制度以及“基准价+浮动价”的指数定价机制保障下,煤炭价格整体上运行在绿色区间,实现了疫情期间的能源安全供应和经济稳健发展。

分时段来看,春节过后,下游补库与煤炭企业停产放假供应不足发生错配,出现短暂供应紧缺的错配格局,带动价格出现小幅上涨。2月下旬,煤企积极保供增产,而下游复工复产缓慢,煤炭供需转变为供大于求,价格承压持续大跌,直至4月底随着下游持续复苏煤价开始企稳。5到6月份,在下游需求超预期、强劲复苏的支撑下,煤炭价格快速反弹,叠加产地安监升级以及内蒙煤管票管控,强化价格反弹持续性。进入7月份后,受天气和新能源发力影响,煤炭消费低于预期,价格止涨并小幅回调。

截止2020年7月24日,中国煤炭价格综合指数(CCPI)报收于150.1点,较年初下跌2.3%,较去年同期下跌5.4%。

\

截止2020年7月24日,CCTD秦皇岛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报收于557元/吨,较年初上涨1.5%,较去年同期下跌3.5%。

\

1-7月份,CCTD系列煤炭价格指数平均值均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价格水平。分品种市场来看,内贸动力煤和炼焦煤价格跌幅较为明显,进口动力煤和无烟煤则大幅下跌,其中无烟煤的表现最为疲软。今年以来各煤种价格运行情况如下:

\

三、价格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煤价波动因子诸多,CCTD持续监测、收集煤炭市场各环节产生的海量运行数据,通过深入的整合、挖掘和分析,推出能够清晰研判煤炭价格变化的数据指标体系,旨在用精准数据分析市场运行趋势,服务行业经济。

(一)供应持续增加

一是煤矿产量稳中有增。春节期间,随着疫情的严重,国内各行业生产都受到影响,复工推迟,但相比其他黑色和能化行业,煤炭价格走势不完全相同的走势。由于大部分供应来自国内,生产受限,中转港口库存普遍偏低,国内煤炭价格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

但煤炭作为国家的一次能源的基础和主体能源,也作为像口罩一样的保供物资,也算是在大宗商品中唯一一个的保供稳价的。2月5号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特别提出“煤炭供应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煤矿生产,加快组织煤矿复工复产。优化调运组织和产运需衔接,做好疫情严重地区、京津冀以及东北等地区的煤炭供应,给予煤炭运输绿色通道支持,严禁以各种名义设卡设限,影响煤炭正常流通。

由于煤炭行业国企央企产能比重高,政治觉悟强,政策执行到位。供应在短期内就得到了快速释放。现在大矿产能已经十分先进,掘进设备和牵引采煤机器一开,本身煤炭产能弹性就远大于别的行业。同时,随着近年来供给侧改革,先进产能更加集中在晋陕蒙地区,70%产能都集中于此,而这次疫情这些地区相对较轻。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3月份煤炭产量同比增长9.6%,日均产量达到1088万吨,创2019年11月份以来新高。

但随着价格的快速回落,煤企出现被动减产情况,叠加“两会”安监以及个别煤炭主产省供应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煤炭产量始终未能充分释放。根据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截止至7月26日,全国442家重点煤矿(产能15.6亿吨)产量2580万吨,周环比下降1.1%,产能利用率为78.4%,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2.4%。

根据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截止至7月上旬,全国日均煤炭产量974万吨,同比减少6.9%,环比减少0.9%。

二是煤炭进口前高后低。由于国内-国际煤价始终存在巨大价差,新的年度没有对报关额度的限制,一季度终端用户对进口煤大量采购。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煤炭累计进口量1.7亿吨,同比增长12.7%。1-6月份印尼、澳洲日均对中国出口煤炭量44万吨,同比增长8.8%。

但5-6月,国内外市场波动幅度加大,价差尽管进一步扩大,但进口煤限制力度不断收紧,进口采购量缩减。进入7月进口量进一步衰减。

根据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截止7月27日,澳大利亚5500大卡至中国到岸含税价降至400元/吨左右。

三是库存处于高位水平。由于煤炭市场供需在1-7月份出现多次阶段性错配,港口库存先升后降,电厂库存震荡上行,虽然整体低于去年同期,但从历史数据看,仍处于高位水平。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截止7月23日,全国主流港口煤炭库存7246.2万吨,同比下降14.1%。其中,北方9港(不含天津)煤炭库存增加至2288万吨,同比下降4.9%。华东7港煤炭库存591万吨,同比下降22.0%。截止7月22日,全国重点电厂煤炭库存升至8954万吨,同比下降0.1%。

(二)运输持续恢复

一是铁路运输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自去年以来,由于持续的价格发运倒挂,部分港口贸易商已经完全的退出了港口现货煤市场交易,导致今年1-5月,煤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偏低水平,随着疫情影响减弱,价格倒挂情况明显缓解,5月下旬以来煤炭铁路运输快速恢复,截止7月底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7月1日-26日,大秦线日均发运量为127万吨,同比增加4.1%。7月张唐线日均接入22.6列,同比上升4.5%。

二是港口运输已经超出去年同期水平。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6月份北方9港(不含天津)日均煤炭调入为206万吨,同比增加16.0%。截止7月26日,7月北方9港(不含天津)日均煤炭调入为197万吨,同比增加8.5%。6月份北方9港(不含天津)日均煤炭调出为196万吨,同比增加3.8%。截止7月26日,7月北方9港(不含天津)日均煤炭调出为188万吨,同比增加12.7%。

(三)消费不及预期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基建、房地产等终端行业复工复产进程缓慢,需求大幅下滑导致中游钢铁、建材、化工等企业开工率偏低,进而严重抑制煤炭消费需求释放。同时,在工业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电力行业耗煤量也一再走低。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终端行业复工进程加快,特别是“六稳六保”工作落实,推动煤炭消费快速恢复。进入7月份后,受雨水偏多,全国平均气温低于常年,整体煤炭消费情况不及市场预期。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1-6月煤炭消费量仍然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截止7月22日,全国重点电厂当日耗煤382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6.2%。

四、后期价格走势研判

从煤炭供应看:一是全国煤炭总产能依然较大,随着煤炭新增产能继续释放,煤炭产量将持续增加。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显示,上半年投入试运转、投产的矿井将新增可释放有效产能8000万吨/年。随着优质产能释放步伐加快,2020年煤炭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39亿吨以上。二是鉴于国内整体供求形势相对宽松,加之下游进口额度所剩不多,预计下半年煤炭进口量将呈下降走势。整体上看,进口减少量不及产量增加量,因此煤炭供应将稳中有增。

从煤炭消费看:一是宏观基本面支撑煤炭消费增长。二季度后半段,中国经济已经从疫情后复苏回补逐渐过渡到周期性上行,整个2季度全国GDP增速由负转正,超预期增长3.2%。二是在基建和房地产行业的带动下,下半年集中赶工的行情依然可期,钢铁、水泥、玻璃等产品需求将持续恢复,耗煤需求随之释放。CCTD分析认为,下半年煤炭消费将维持稳中增长态势,按目前1-6月份的数据和下半年预测4%核算,全年增速1.2%左右。

综合来看,随着疫情管控精准化程度提高以及经济影响逐步复苏,上下游行业逐步恢复至正常生产节奏,下半年煤炭行业供需持续错配的情况将明显减少。在需求持续复苏带动下,国内煤炭生产积极性将得到明显提升,产量增速将大于需求,政策端对进口煤调控将更加精准、合理。因此,预计下半年将呈偏松的市场格局,煤炭价格整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波动明显趋缓,价格重心较上半年有所上升。

五、相关建议

(一)继续严格执行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中长期合同制度及“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确立以来,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履约率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充分发挥了在保供稳价工作中的决定性、压舱石的作用。因此,煤炭供需企业要继续严格执行中长期合同制度,特别是严格落实合同定价机制和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结算,确保中长期合同的严肃性。

(二)规范价格指数使用方式,采用多指数综合定价模式。随着价格指数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定价,其对市场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规范价格指数的使用方式愈发紧迫。煤炭生产和消费企业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参考使用数据真实、价格可追溯的价格指数,同时要尽量采用多元化、组合式的指数定价的方式,避免形成单一指数垄断市场的局面。

(三)建议炼焦煤、无烟煤供需企业采用指数定价模式。目前,炼焦煤和无烟煤的定价模式基本还是以企业谈判定价为主,在市场变化较大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较大分歧,影响供需衔接的稳定性,建议炼焦煤、无烟煤供需企业也采用指数定价模式。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2025年三季度财报发布
评论(0)  2025年10月31日
这座新型电力系统展厅 斩获国际设计金奖!
评论(0)  2025年10月30日
新米破壳 电能助力
评论(0)  2025年10月29日
“冀北范式”亮相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
评论(0)  2025年10月28日
冀北工程激发“三型”党建工作活力
评论(0)  2025年10月27日
复杂带电作业“零感知” 配网施工转型见实效
评论(0)  2025年10月26日
“花生之乡”的丰收新故事
评论(0)  2025年10月25日
国网承德供电公司AI赋能筑牢安全“电力防线”
评论(0)  2025年10月24日
冀北电网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评论(0)  2025年10月23日
冀北新能源华电丰宁10Mvar调相机并网成功
评论(0)  2025年10月22日
“十四五”国网冀北电力发展成效·供电保障篇
评论(0)  2025年10月21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