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估计,201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5%,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中国首8个月内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就与英国2011全年的排放量相当。
中国一次能源供应中三分之二是煤炭,80%以上的电力供应来源于化石燃料,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对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碳排放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正如阿贾伊•甘博赫曾撰文指出,中国在CCS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降低技术成本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力成本低廉、拥有大量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基础设施建设工期相对较短,这些都有助于开展碳捕集与封存项目。
目前中国尚没有大规模、全流程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启动建设或投入使用,只有少数试点工程,如神华集团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项目预计每年能够捕集、封存10万吨二氧化碳,华能在上海的捕集装置年捕集量为12万吨,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重庆建设的CO2捕集装置年捕集量为1万吨。业内普遍将此现状归咎于投资不足、二氧化碳封存风险较大,另外该技术还需要额外的能源支持,即“能源损耗”。
中国政府承诺,“十二五”期间(2011-15)中央及地方都会重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因此,中国将重点支持煤炭的有效利用,电力系统也开始广泛采用利于节能的电力调度政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普遍应用将使电力行业的能耗增长20%左右。
因此全面和大规模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如要求新建的煤炭发电厂都配备此类装置)与目前与国家提高能效和能源安全的重点战略还不一致。
然而,我们认为碳捕集与封存也有诸多益处。首先,它可作为应对极端天气或能源供应中断的“战略性虚拟储备”,在上述情况下暂停二氧化碳捕集能够马上使发电的耗煤量减少两成以上。其次,碳捕集与封存有助于降低运输业碳排放,减少液体燃料进口。最后,发电厂还可以通过升级该技术(如换用更高效的溶剂)降低运营期内的总能耗。
为应对长期挑战,中国政府需要将气候安全与能源供应安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给予前者更多关注。如果气候变化成为优先议题,实现国际能源投资与能源贸易的逐渐去政治化,中国的碳捕集与封存将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碳封存领导人论坛(倡导关注气候变化的部长级会议)以及国际能源机构可以提供平台,供各方探讨如何促进能源自由贸易、改善国际能源投资的环境,从而促进中国碳捕集与封存的发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政治议题是,工业化大国是否会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利用自身能源政治资本推动中国加快碳捕集与封存的发展。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