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建在我家后院”,简称为邻避,指的是一地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避免受到对居住地域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自 2007年厦门PX项目建设中民众散步导致项目迁址之后,天津、大连PX项目也因民众反对而停工,什邡钼铜项目因群众示威而无条件取消,广州番禺、北京西二旗等地筹建垃圾处理站,也因居民反对而停止。
当下中国邻避运动兴起的背景是:好的环境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稀缺一般来说会导致竞争或斗争。而在环境资源竞逐缺乏基本规则的中国,稀缺所导致 的结果是针对环境资源的无规则斗争。这种斗争的基础,是参与各方力量对比极度不平衡。由于利益集团化的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力量差距极大。
一般来说,邻避运动兴起的原因被认为是中国现有的环境制度不完善,但从中国政治社会的现实来看,利益集团的不平衡发展也许才是邻避运动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 因所在。这个前提也决定了环境问题的相关方中,强势方擅于运用体制的力量,而弱势方则往往采取并不那么理性、甚至有时并不合法的邻避运动。
中国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权力的垄断者,其所做出的各种公共决策缺乏相应的互动平衡。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将经济增长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并因此形成了不择手段、不顾代价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思路。环境破坏的基础动因正是从此而来。什邡市政府在解释为何上马钼铜项目时就强调,“项目对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群众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说明因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被决策者认为是理所当然。
如今随着发展阶段的变迁,地方政府也正在从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服务型转型,但迄今为止,这种转型在以经济增长为政治合法性的惯性发展思路的干扰下并不成功。但 对服务型政府的强调,又使得民众对其环境责任的承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在缺乏权力制约的情况下,民众对权力垄断者的期待往往会因失望和自身乏力而演变为更大的愤怒。这也是中国的邻避运动经常指向政府的原因。
另一方面,同样是作为环境资源竞逐者和博弈者中强势一方的工商业集团,无论是其属于国有经济成分还是民营经济成分,在开发各种工业和商业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向政府靠拢已是必然的选择。工商业集团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强强合作,是二者各自能够获得利益的重要保障,并使得中国社会的物质资源呈马太效应的聚集——强者 愈强、弱者愈弱。
当然,相对权力垄断者政府而言,商人阶层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并非总是处在强者的位置。在厦门、启东、什邡等地,这个利益集团在项目被取消时又成为弱势一方——在维稳压力下,面临群体性事件威胁的地方政府往往以牺牲企业利益来为社会稳定埋单。在上述项目被停止后,企业在签订契约后因停建而遭受 的经济损失也无人理会。
此外,作为利益表达的邻避运动,伴随着公民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觉醒。地方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利益方都在进行着对资源配置权乃至政治经济发展决策权的博弈,各方的力量显然是不对等的。政府、开发商分别凭借有组织化的力量而形成稳定强大的利益集团。相比之下,受污染项目影响的居民由于缺乏组织结社的条件,甚至连成型的利益集团都算不上,顶多算是具有某种共同利益的利益群体。而利益集团化程度不足的群体,其行动能力和影响力、理性程度等都显不足。缺乏和其他 利益集团进行平等的理性博弈的能力。也导致其无法通过常规方式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