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在海南博鳌论坛上,比尔·盖茨是少数几位被安排了专门时间与习近平会见的嘉宾。比尔·盖茨今年58岁,年近耳顺,他对投资的兴趣点更具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盖茨之所以对核电产生兴趣还要源于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在研究中盖茨发现,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系统因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面临崩溃。尽管现在人类还无法确定气温上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良影响到了何种程度,但真实情况不容乐观。只要有碳排放,温度就会继续升高。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26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缩减到了130亿吨。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的是‘零排放’。我们所需要的,是像互联网这样的能源奇迹,而现在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盖茨说。
神奇的“行波堆”
盖茨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位是核电专家罗韦尔·伍德(Lowell Wood),另一位是他的前微软同事、高智公司创始人之一内森·麦沃尔(Nathan Myrhvold),三人经常聚到一起探讨未来科技,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他们提到了一个词:“行波堆”(Travelling Wave Reactor)。
行波堆是一种新型的核反应堆技术。现有的商业化核反应堆通过燃烧铀235来获取能量,而铀235在天然铀中只占1%;相比之下,行波堆燃烧的则是天然铀中剩下的99%,即铀238。与此同时,由于循环利用了原本的核废料,减少了核扩散,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一技术激起了盖茨浓厚的兴趣。“你既可以用它制造廉价和零碳排放的能源,又能将现在的核废料当燃料用,就能源来说,这着实解决了问题。”盖茨似乎终于找到了他要的能源奇迹。
创立TerraPower
2006年的一天,美国知识产权投资公司—高智风投管理(Intellectual Ventures Management)多个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他们到此是为了出席该公司探讨未来技术的例会。会议室里出现了比尔·盖茨的身影,他是高智的创始人之一。
会上,作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开发“行波堆”这一新型核能发电系统的问题。
经过商讨,董事会决定成立风险投资公司TerraPower来实现这一理想。盖茨担任董事长,核电业“老兵”约翰·吉尔兰德(John Gilleland)担任首席执行官。
TerraPower的核计划一经公布便募集到了上千万美元的投资,Charles River和Khosla两家风投公司在2010年共投资了3500万美元。
同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受盖茨邀请访问TerraPower在美国的实验室,交谈后他感叹:“行波堆了不得,一炉料放进去能用60年,而燃料原料增值能力是现在运行核堆的100倍。”
盖茨声称,TerraPower的“行波堆”可以无需更换燃料使用40到60年。从能效上,它甚至超过了第四代核反应堆。TerraPower计划在2015年启动建造第一个“行波堆”,预计人类最快将在2020年看到TerraPower生产的新时代核反应堆。
盖茨的核计划和终极梦想
在盖茨看来,人类步入工业化以来,从能源利用方式看,仅仅经历两个阶段:煤钢复合体和石油化工。如果把这两个阶段称为1.0和2.0两个初级阶段,人类目前正处于能源2.0向3.0的过渡时期。核能开发与大规模、深度利用,尤其是核能发电与核能引擎的普及应用,将意味着工业化再上一个台阶。
然而,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后,能源投资方向发生了180度改变,盖茨对此感到痛心不已。盖茨说,燃煤和天然气事故每次通常只会杀死几个人,而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范围则大得多,因此政客更偏爱杀伤性小的火电站。但核工业的安全记录远胜过煤炭工业。能源是高度管制的资源,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的影响。政客们必须处理死亡,无论是来自煤矿还是放射性粒子。
2010年,盖茨在TED创新大会上使用数学公式再次描述了他的理想:CO2=P×S×E×C,即:二氧化碳总量=人口(P)×服务(S)×能源(E)×单位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量(C) 。根据简单代数知识可知,公式右端的任何一项乘数为零时,都能使左端二氧化碳总量为零。盖茨认为,只有单位能源二氧化碳量有“变零”的可能,而这的唯一希望,可能就藏在“行波堆”技术中。
实际上,盖茨的心中还藏着一个更宏伟的计划。第四代核反应堆只是一个过渡性技术,因为它仍是“核裂变”。他最终的宏伟蓝图是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即“人造太阳”。把这项技术与月球开发和外太空探索相结合,人类文明将由此实现跨越式的升级,从“地球人”进化成“宇宙人”。据悉,国际核聚变实验室将于 2019年在法国开始试验,如果成功,人类有可能在2040年建成第一座“核聚变”电站。这将使人类永久性地突破能源瓶颈,真正实现能源独立。
从这个意义说,盖茨的核能梦将决定人类的未来,无论他成功与否,至少证明,真正带给我们信心的东西,不是黄金,而是人类凭借双手和头脑,向技术巅峰探索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就像他用Windows改变了整个世界一样。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