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宏华 深耕海外品牌
作者:吕荣洁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80%以上,这是四川宏华集团销售从2005年起来自海外销售额的占比。

 

也正是受产品出口推动,该公司2012年全年利润增长了80%5.41亿元人民币(8700万美元),总收入增长了45%50亿元。

 

宏华介绍,未来其销售构成仍然主要来自国际市场。除了陆地石油钻机以外,海洋钻井平台、油气工程服务、以及非常规油气等几个新的业务板块也将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但如果国内页岩气市场大规模启动,将会增加宏华的国内销售比例。

 

作为世界第二大陆地石油钻机制造商、中国最大石油钻机成套出口企业,宏华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中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和国家开拓了市场,足迹已近乎遍布全球。

 

控制成本

 

要说起宏华最早国际化的时间,还得从2001年说起。那时,宏华刚成立4年。这是宏华国际化的起步阶段,通过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11台钻机给当地客户。

 

2005年,宏华便大规模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美国,与国际钻井巨头Nabors签订了63台钻机合同,同时在美国建生产基地。

 

2008年,宏华的高寒钻机进入俄罗斯。

 

这是宏华国际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标志性事件。经过13年的国际化历练,凭借其强劲的研发能力、优质的生产设施及成熟的国际销售网络,宏华集团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的著名企业,包括销往主要产油区如北美,中东,和新兴市场如南美、印度、俄罗斯及非洲等地区。

 

向新兴市场进军是宏华的一大策略。委内瑞拉是石油储量大国,但每天产油量只有300万桶,而沙特超过950万桶。显然,石油装备在委内瑞拉有市场,中国石油装备企业纷纷前往“淘金”。

 

目前,宏华在委内瑞拉已经有超过39台钻机。四川宏华国际科贸有限公司委内瑞拉办事处主任何昌禄介绍:“在委内瑞拉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公司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要盈利,坚决不参与恶性竞争,不做亏本生意。要拿订单,就很靠手艺。”

 

作为一家民企,敢在国外拼市场,就必须做好成本控制。2013年上半年,何昌禄的一大关注点就是看自家工艺流程还有哪些节点可以控成本。“就像早上起来漱口、洗脸、做饭,如果先把饭热上,再洗漱,时间能节约很多。”何昌禄说,“用同样道理,控制好工期,人工、机械等成本也就降下来了。竞争对手的石油钻机一般是半年交货,我们能做到4个月。”

 

法律风险

 

宏华认为,在国际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当地法律法规的熟悉,以及对西方成熟和强势公司的法律风险规避。

 

例如,宏华在与全球最大的钻井承包商Nabors的早期合作中,双方所签订的协议除了产品销售外,还签订有入股协议。后因各种复杂原因,双方就入股比例及价格有争议,几乎上诉到瑞士仲裁法庭,后双方庭外和解。

 

再例如,宏华曾在某国家寻求过代理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到期后,宏华认为协议到期不再续签就已自动终止(协议中有相应条款),但根据当地法律,没有经过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认可,协议仍然有效,所以该代理商对于事后由宏华独立开拓市场完成的订单要求佣金,最后也是双方协商解决。

 

树立品牌

 

就钻井装备而言,在国内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给了宏华更广阔的空间,并增加了宏华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标准、规范、商业规则和客户、市场的经验。

 

2013年上半年有两单生意,对于宏华在委内瑞拉乃至全球开拓市场很有帮助。

 

一单生意,是宏华主动发现的。大家都看到了委内瑞拉缺石油钻机,但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个国家缺乏足够的操作人员。宏华的销售员发现了这个问题,何昌禄就立刻和PDVSA联系,卖出3台教学钻机,还“附赠”教员,一年可给委内瑞拉培训超过300名钻机核心技术员,基本满足当地新增钻机的人员需求。“这个单子本身不到1200万美元,但由此培训出来的学生,就会和宏华建立紧密联系,等于提升了公司品牌认同度。”

 

另一单生意,是找上门来的1.8亿美元定向井工具采购合同。然而宏华并不生产定向井工具,只能采购好所有部件,再由宏华进行整合。客户在知道这种情况下还愿意签单,是因为之前和宏华有过合作,在交货期、价格上也认可宏华这个品牌。

 

这两单生意,都是在提醒宏华,在海外开拓市场,能否树立起品牌,确实非常关键。

 

另外,如何处理中委文化差异,也是一大难题。中国人工作效率较高,工期较紧情况下,加班也可以接受。但当地并没有加班的概念,周末一定要和家人在一起。

 

宏华在国际化过程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首先要先对当地法律、法规、风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当地习俗;其次是要满足各地对产品的特殊规范要求;再次是关注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此外,在人才本地化方面,要习惯各国的传统和生活方式。中国人一向吃苦耐劳,以很强的责任心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但在一些国家这种做法行不通,因此在制定工作计划、任务、人员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来源:新能源经贸观察)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24年业绩发布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家电网一季度新增新能源并网超5000万千瓦
评论(0)  2025年5月5日
冀北电力优秀动画作品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奖项
评论(0)  2025年5月4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储能电站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3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分布式光伏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2日
冀北电力申请并网双馈风电场参数整定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1日
创建配电网 高质量发展样板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网冀北电力领导层调整
评论(0)  2025年4月29日
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申请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东方日升推广会广东站圆满落幕!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华北电力大学和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7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