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因工业而兴盛的英国,比任何国家都清楚能源的意义和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一直是能源的生产国和输出国。但近年来,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英国的能源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北海油田
英国也曾经是能源进口国,像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依赖于中东的石油供应。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以不满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之立场为由,以能源为武器,宣布“石油禁运”,导致欧美油价暴涨,并相继波及各个经济领域,间接导致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大衰退。然而英国经济却没有在这场大衰退中萧条,以英国为首的北海沿岸国家早已将目标转向沉寂多年的北海油田。
北海油田位于大西洋的陆缘海——北海,介于欧洲大不列颠岛、挪威和欧洲大陆之间。其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著名的石油集中出产区。
1959年以来,随着荷兰人发现了格罗宁根天然气田,英国也掀起了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热潮。1965年英国首先发现有经济价值的近海气田,1969年发现储量可观的埃克非思科油田,1971年发现布伦特油田。此后,挪威、丹麦、联邦德国等国家相继开发油气田。
北海原油品质极高,且产量稳定,无可争议地成为欧洲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占据了世界石油市场供应量的6.4%。北海油田的开发,英国、挪威等国都受益匪浅。英国从1975年开始开采北海石油,1984年原油产量就达到1.3亿吨,一跃成为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北海油田不仅弥补了英国与挪威等西欧国家的能源短板,更是对疲软时期的英国等工业国家的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也使得英国经济在“油荒”年代一枝独秀于欧洲。
但时至今日,北海油田已经接近枯竭。
安格里亚鲁斯金大学全球持续力学院的能源报告显示,北海油田将在五年之内消耗殆尽。不仅是英国,欧洲许多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在内从21世纪20年代起将面临严重的化石燃料短缺,其中英国剩余石油储量可用5.2年,煤炭储量可用4.5年,天然气储量可用3年。
这也就是英国为什么如此积极地发展新能源的原因。
西风供能
英国位于欧洲西北,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拥有令人艳羡的绵延悠长的海岸线,昔日正是海洋成就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如今更是给英国一份新的助力——海上风电。
英国的海岸线总长约1.1万公里,海上风力资源尤其丰富。在风力资源最好的区域,年平均风速可达8米/秒。根据英国皇家财产局的数据,英国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风电总装机达48吉瓦,约是整个欧洲海上风电总量的1/3,以及英国当前电力消耗量的3倍。
海上风电是风电领域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国家还在摸索阶段,而英国已经毅然成为了先行的领跑者。
“伦敦阵列”是英国海上风电的标志。这个全球最大的近海风电项目绵延20公里,总投资15亿英镑,装机总容量630兆瓦,“伦敦阵列”加强了英国在全球海上风电领域的优势地位,也再次彰显了政府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决心。
英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就已达到3000兆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但英国政府并未满足现状,又陆续推出了两个大型风电项目。其中一个的规模甚至比“伦敦阵列”还要大,装机达1200兆瓦,拥有288台风机,投资超过36亿英镑。
海上风电是英国被拉动清洁能源投资的重要引擎,在2013年版的《谁将在清洁能源竞赛中胜出》的报告中,英国被描述为: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并致力于开发该行业。该报告还认为,主要由于海上风电投资的增长,2013年英国清洁能源投资在G20国家中的排名从前一年的第7名跃升至第4名。
英国政府希望到202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总量提高至18吉瓦。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英国还将在海上风电领域创造多少更多的数字奇迹。
多线并进
英国的能源产业正在“多线并进”,可再生能源、核电、页岩气、CCS、低碳交通、节能建筑都在平行发展。
可再生能源方面,2014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八大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此举将极大地促进绿色经济位的增长。据英国政府的数据,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到2020年,预计将会产生15太瓦时的电能,约占其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14%。同时,这些项目每年还将减少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据媒体报道,这些项目是英国政府电力市场改革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包括5个海上风电场、1个生物质热电联产电厂、2个生物质转化发电项目。此次公布的8个项目,均已经成功通过了英国可再生能源最终投资决策的所有审批程序,并已获得电力市场改革计划中的首批差价合约。在差价合约下,参与这些项目的发电厂和开发商未来15年内的所有发电量,都将执行固定电价。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爱德华·戴维表示,这些可再生资源发电项目,标志着英国绿色能源投资发展的新阶段。将为英国增加绿色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增长。
核电是英国能源突破的另一个重要支点。英国世界上最早开发核电的国家之一,早在1953年就兴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坎布里亚郡的Calder Hall核电站,至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此后十年间,英国又相继建成了10座核电站。1976—1988年间,英国先后建立7座先进气冷堆电站,1座采用压水堆的核电站。此后英国政府没有再兴建任何核电站,直到1997年,英国核电产业才进入第二次繁荣期,当年上线运行的商用核电站总计14座、31个反应堆,总装机达12.48GW,核电占比一度高达26%。然而随着核电站的持续老化和关停,目前英国核电占比已降至16%左右,尚存的8座核电站也将在2019—2023年相继退役。
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全球核电产业影响深远,英国核电产业也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但英国政府却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迷茫彷徨,仍然坚定支持核电的发展。2013年10月21日,英国政府和法国电力集团(EDF)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后者将携手合作伙伴建造1995年来首次获批的核电站。
合作项目不仅是英国首次接受外资投建核能设施,也是福岛事故后欧洲首个核电项目。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称这是“英国首个不动用纳税人资金的核电项目”。新核电站将在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的辛克利角投建,包括两个压水式反应堆,总造价约160亿英镑,预计2023年投产,寿命至少为35年。
除了核电,英国还把希望投注在页岩气上。很多欧洲国家对页岩气开发下了禁令,英国则是个例外。目前英国是唯一进入页岩气勘探开发阶段的西欧发达国家。英国的特立独行又一次得到了印证。今年初,英国地质调查局宣布,英格兰北部鲍兰德(Bowland)页岩气矿区蕴含着1300万亿立方英尺的页岩气,足够英国使用40年。
英国政府为促进页岩气的开发,推出了优惠的税收激励政策。英国的天然气和原油开采的税率是62%,但是页岩气的税率被下调至30%。为了获得地方政府和民众的支持,英国政府还决定向页岩气矿区的周边社区提供10万英镑的补贴以及1%的页岩气收入分成。
欧盟曾对可再生能源寄予极高的希望: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洲总能源消耗的20%。然而欧债危机让欧洲捉襟见肘,承诺的巨额能源补贴无法兑现,为支持光电和风电发展而不断上调的电价也加重了民众和企业的负担。英国政府押宝页岩气,再一次显示出这个老牌强国并不缺乏革新和远见。这份远见就像一个罗盘,带领着英国这艘略显老旧的巨舰,驶出迷雾,驶向另一片新天地。
(来源:新能源经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