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到为国外5大洲、54个国家、近200家油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海外市场增长630%,收入增长400%,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走出去历时二十年才实现这样的转变。
不仅如此,东方物探陆上勘探连续10年稳居全球行业第一位,销售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全球行业前两位,国际化程度达到60%以上,是“中石油海外发展的一面旗帜”。
东方物探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苟量深有体会地说:“东方物探的市场化、国际化之路,是与国际物探公司不断学习、不断接轨、不断竞争、不断超越的过程,走得非常艰难。”
研发技术和装备
物探业务具有三大特点:高科技、高风险、高投资。如今,是否拥有核心装备和技术,是判断和衡量能否晋身一流地球物理公司的重要标志。
“远看像要饭的,走近一看是搞物探的。”由此可见得物探人的艰苦。于是,“测量不用站,采集不用线,打井不用钻,仪器直接出剖面”成了几代物探人的梦想。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是数字化地震队系统。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具有安全、环保、增效、降本、提质和实时控制等6大优点。
在伊拉克鲁迈拉,东方物探2012年8月初推出的全球首支数字化地震队仅用211天就完成了6.74547万炮的工作量,项目安全运作达到113万小时。东方物探鲁迈拉项目经理尚永生说,应用数字化地震队系统后,过去需要1000多人的项目,现在仅需158人。
如今,数字化地震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基于此,东方物探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国产地震仪+可控震源+数字化地震队”的高效采集攻关模式。
东方物探副总经理郑华生总结说:“科技创新是东方物探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找油找气服务能力的不竭动力。”
为此,东方物探一直坚持科技兴企的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十一五”以来,东方物探已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36亿元,保持了每年平均5亿元的科研高投入。
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东方物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2003年,苟量去拜访一个沙特石油大亨,那个大亨问苟量来自哪里,苟量道:“中国,涿州。”那位石油大亨便脱口而出:“噢,我知道,你是BGP!”苟量笑了。BGP是他所工作的单位。
闯关管理
在介绍东方物探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之前,郑华生毫不客气地举例说:“苟总如果没有进行过安全环保培训,也不能让他到海外项目检查指导工作。”
郑华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一片笑声,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方物探在HSE管理方面的严格。
这是有原因的。在海外业务拓展初期,东方物探曾经多次遭遇过HSE“滑铁卢”。
而HSE管理又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和“准入证”。这迫使东方物探转变观念,建立一套与国际标准接轨的HSE管理体系。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东方物探就着手编写了一套《东方物探国际业务HSE管理体系》。经过两年半的反复讨论和修改,第一版《东方物探国际业务HSE管理体系》(英文版)于1999年11月正式发布实施。在随后的几年里,又进行了7次改版。
在多年与西方各大油公司同台竞技的过程中,东方物探海外业务的HSE管理已进入体系化、规范化运作阶段,实现了接轨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
在海外业务发展过程中,东方物探坚持有进有退。它秉承“不评估不进入,不安全不投标,不安全不作业”的原则,不以员工的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公司利益。据统计,2012至2013年,东方物探共完成23个项目的安保评估,其中9个项目因风险不可控而主动弃标,价值工作量超过3亿美元。
2014年,东方物探百万工时可记录事件率为0.608,40支地震队达到百万人工时无LTI,安全环保业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管理水平的提升,使东方物探的海外业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国际物探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郑华生向记者自豪地说道:“在众多勘探国际性行业协会组织中,中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2007年,东方物探由国际地球物理承包商协会普通会员晋升为执委会成员,直接参与制定全球物探行业规则制定。2008年,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办事处,彻底改变了物探行业由西方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
(来源:新能源经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