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2011年编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版之后,中国在2012年翻译出版了此书,2013年又在中国召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峰论坛”,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把里夫金塑造成享誉全球的预测大师。但是里夫金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发展中国家,所以里夫金只能算享誉欧美的预测大师,美国奥巴马不接受里夫金的预测,不搞分布式能源系统。而提倡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不是用风能、太阳能去替代化石能源而是用“页岩气”去替代煤炭和石油。我们应当怎么认识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何认识第三次能源大转变?
(一)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究竟用什么能源去替代化石能源?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里讲的第三次能源大转变明确用风能和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而且“最终,化石能源将被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其实可再生能源中风能、潮汐能等的资源数量并不大,那么真正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只有太阳能。最近出版的罗伯特·海夫纳三世的“能源大转型”一书主张用气体能源去替代煤炭和石油;而且他所说的气体能源是广义的,包括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和聚变和氢能。中国主张非化石能源(主要是水电、核电、风能和太阳能)去替代化石能源。国家电网公司主张用电力代替煤炭和石油,甚至替代天然气等气体能源。由于水电、风能的资源数量有限,所以最终可以替代煤炭和石油的,有的主张用太阳能,有的主张核聚变,有的主张氢能,由于这些能源的技术经济性尚不明朗,所以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究竟是用什么能源还是几种能源谁也说不清楚。现在的问题是第三次能源大转换的初期,是否可以用气体能源过渡?是否可以用洁净煤技术过渡?风能、太阳能要成为主体能源、全面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否能够做到,尚难定论。
(二)分布式能源与集中式能源的关系问题?
过去几百年的能源工业,由分散的、小型的能源生产走向集中式大型能源生产,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倡分布式能源,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能源的关系。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猛烈批判奥巴马的绿色经济复苏计划,认为奥巴马的计划不符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布式、合作式的网络化的能源改革模式。我们的政策时分布式能源系统和集中式能源系统并行不悖,至少近期是以集中式能源为主的,譬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也是分布式和集中式并行不悖。至少是在近期,分布式系统还满足不了电力用户的要求,能源和电力供应还离不开集中式能源系统。应当说在相当长时间内,分布式能源系统和集中式能源系统需要共存共荣,分布式能源系统需要发展,集中式能源系统也要发展。
(三)如何理解能源共享网络?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讲的五个支柱中第四个支柱提出了能源共享网络。文中说:“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工作原理来源于互联网(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能够就地生产出少量的能源,这些能源多余的部分既可以被电网回收,也可以被各大洲之间通过互联网而共享)。按照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用风能、太阳能去替代化石能源,最终要完全替代。那么最终就不再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那时还有什么能源?只有电力一种能源,到那时已经实现以电代柴、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实现以电代替一切能源,那么就只要有电力网就可以了,不要再建设能源共享网。可能有人会说,分布式能源系统不光有点,还可能有热、有冷,还有氢能,是否应当建立电、热、冷、氢的能源共享网络,从现实情况来看,电力可以建立大电网,但热冷和氢很难建立全国、全洲的网络,现有的热网都仅仅在一个城市内,很难建成全省热网,全国、全洲热网更难想象,是否能建造成氢网,而且是各种能源共享的网络更加难难以想象。实际上真要是实现了可再生能填替代了所有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可以方便的转换成电力之后,电网就是能源共享网络,输运热、冷损失太大,不如共电网运电,然后在终端将电力转化为热、冷、氢能等。这是因为任何能源都可以转换成电力,电力又可以方便地转换成热、冷、氢能等一切能源形式,特别是过去用电转换成热效率不高,经济性差,但现在科技进步之后,利用热泵技术转换,如空气能热水器,节能率可达75%,用一千瓦时电力,可以获得四瓦时的热能,所以一个电力网络,就是一个能源共享网络。
(四)中国是否应当大力发展水电?
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说:“中国对水力发电的依赖令人担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日益增多的干旱将会对中国的电力生产造成极大困扰。导致电力短缺乃至中断。”那么里夫金主张用风能、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是否也应当考虑气候变化造成多用风、多雨等自然力破坏风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对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造成极大困扰呢?如果因为考虑全球气候变化而否定水电开发,那么同样道理,考虑气候变化是否也应当否定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如果否定了风能和太阳能,那么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失去了主心骨。我们的水电专家说得好:当前很多国家的水电开发,不仅要获得清洁的电力,同时更重要经常的是要通过水电开发建设足够的蓄水水库,解决调控水资源的时空矛盾。……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地开发利用我国的水电,别说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就连是否应付正常的人口增长和维持社会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都将是个问题。”在这个方面,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显然起不到这方面的作用,我们在研究能源发展战略时,应当相应考虑其他方面的需要。
(五)中国的风电可以满足2030年中国所有电力需求吗?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中文版序言里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其中海上风能资源占3/4,根据2009年一项由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成果表明,只要中国政府提高补贴和改善输电网络,至2030年,风力发电就可以满足中国所有的电力需求。”文中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其中海上风能资源占3/4。”这里所说的海上风能资源占3/4,是中国最初估计风力资源时,因缺乏资料,参照国外陆海风能资源的比例所作的估计,当时认为海上是陆上的3倍,所以出现了海上风能资源占3/4的说法。可是在以后的风力资源估算中,已经纠正了这个错误,根据新的测算,中国海上风的资源大致为1/15,后来估算海上风能资源为5亿千瓦,这一比例又改为1/6。中国2012年发电装机容量为11.46千瓦,发电量为4.96千瓦时。中国所有可开发的风力发电都开发出来只有5万亿千瓦时,只能满足2012年的用电需要,只能满足20130年的一年发电量,容量问题更大。中国的风力资源很丰富,但是风力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2030年全国用电的需要的。
(六)中国页岩气资源是美国的两倍对吗?
最近几年一直在说,中国的页岩气资源与美国相近,美国页岩气资源条件比中国好。但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说:“最近中国政府宣布其页岩气资源潜力高达134万亿立方米,约是美国的两倍。”这种说法似乎是中国政府宣布中国页岩气资源是美国的两倍。其实说中国页岩气是美国的两倍是里夫金说的。因为里夫金注解中说:2012年3月1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方,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方。”从这个注解来看,国土资源部报告的页岩气仅仅是中国陆域的,不包括海域,并不是中国全国的资源量;其二报告显示了地质资源潜力之外,还有可采资源潜力,从文字看似乎是拿中口的地质资源潜力和美国比,是否具有可比性。不要故意造成中国资源丰富的假象。
我们讲天然气资源量必须十分好,我国气体能源资源量首先分陆上,海岸(海岸不包括南海)还有南海。气体能源还有可燃冰,也分陆上,海岸和南海。每一个地域的资源还分为常规与非常规,在常规和非常规中还要分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在国与国的比较时,必须注意口径,陆上与陆上比,海上与海上比,地质资源量与地质资源量比,可采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比。所以里夫金说的中国与美国比究竟是什么口径。看来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此处太高中国,我们应当冷静对待。
(七)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便的地位和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吗?
“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中文版上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中国也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各种自然资源的富集都有一定条件,如石油、天然气富集在中东和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煤炭富集在美国、俄罗斯、南非等若干国家,而风能、太阳能似乎都富集在非洲大沙漠,中国似乎不具备风能、太阳能富集的条件,忽然被里夫金封为风能、太阳能资源最富集的地位,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不知道有什么科学根据没有?如果科学证实中国的风能、太阳能和天然气等气体能源都很丰富,那么还得根据国家的能源政策合力开发。
(八)中国的煤炭和天然气苍白无力吗?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中文版序说: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这一诱惑使中国倾向于更加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然而煤炭和天然气固然令人兴奋,但是相比于巨量的可再生能源而言,却是如此苍白无力。”今年9月里夫金来中国时答记者问,他又改口说:赞成天然气可以作为第二次革命向第三次革命转变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天然气可以作为过渡能源。他说:我也认识到,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期间,如果需要化石能源,我们应该用最清洁的化石能源,从碳的含量进行比较的话,煤炭含量的碳要大于石油,石油含碳要大于天然气。因此天然气是一种非常清洁的化石能源,我赞成天然气可以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变的一部分,但最终,化石能源将被可再生能源全球取代。”在人类历史上煤炭和石油为标志的化石能源时代已经过去200多年,按里夫金的估计,煤炭石油时代还有100年至200年的历史(悲观估计还有100年,乐观估计还有200年),用天然气过渡如果能维持200年,大致相当于已经过去的煤炭、石油时代,那么天然气作用也不可轻视,并非苍白无力。
从实践来看,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用天然气过渡是个好办法。以往欧盟是减排二氧化碳的积极倡导者,欧盟计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排二氧化碳20%、40%甚到等一年代可到80%;美国曾经对减排二氧化碳不作承诺。可是欧盟一些国家由于弃核及新能源开发商负担过重,电价大幅度上涨、减排二氧化碳完成的并不顺利;美国“页岩气”的成功,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代替石油,取得了明显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效益。我们中国两次能源大转换都没有完成,农村还在大量利用秸秆烧饭、取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为主,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很低,特别是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很低,中国在能源中的首要问题是两个能源大转换的补课,把天然气等气体能源搞上去代柴、代煤。带油不仅可以解决煤烟和石油消费的污染问题,还可以减排二氧化碳,从我国能源的实际出发,我们不能鄙视煤炭和天然气,煤炭的干净利用,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九)靠补贴能实现能源大转换吗?
里夫金这次来中国时接受《新能源经贸观察》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欧洲一样,中国政府也推出了补贴政策,但是也造成了产能过剩,企业骗取补贴等问题。你认为可再生能源补贴应该是给企业好,还是应该给消费者?里夫金说:我个人认为,虽然把补贴给消费者,能刺激更多人使用可再生能源,但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帮助并不大,补贴还是更应该倾向于给企业,因为企业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是巨大的,而且回报周期很长。他们随时都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市场和政策发生变化,研发投入可能会血本无归。在我提到的五个支柱里面,我认为支柱一、支柱二、支柱四、支柱五都需要政府提供补贴,通过这种做法来鼓励企业更快地发展。”其实里夫金没有提出要补贴的支柱二,即将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不补助也是不行的,这就是说,里夫金提出的五大支柱都需要给补贴,这种补贴有的是明补,有的是暗补,补贴的数额是巨大的,还不知道要补贴多少年?对于中国来说大部分补贴名义上是政府补贴,实际上是电价上加价拿出钱来,由政府掌握分配,所以明补也好,暗补也好,最终都是是由电力用户来承担。这种大规模的补贴能源大转换,在前两次能源大转换中都没有出现过,由秸秆转煤炭,由煤炭转石油、天然气,当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很便宜,能源转换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不用补贴大家都会自觉自愿去转换。靠补贴能否实现第三次能源大转换?什么时候能完成转换?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老百姓看得比里夫金清楚,中国开办民间博物馆的马未都说:“我不希望政策支持,扶持的事儿都长不了它一步扶持你了,你就死了,所以说现在国家对我们态度很好,问我们说,你需要多少钱,我说我不需要。我本来是很好的人,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我很健康,它干嘛非要给我输血”(北京晚报2013年10月26日23版)。
(十)可再生能源向人们提供能源可以免费吗?
有人说,“在接下来的20年中,我们会看到风能、太阳能迎来成本大幅消减和小型化的过程。风能、太阳能、地热的技术也将会越来越成熟,我们能看到新型能源产业,新型的能源供应将会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廉价。……一旦我们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否,这些能源的获得将几乎是免费的。”风能、太阳能发电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在不断的降低,这是事电实,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更新换代也会加速;随着风能、太阳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加速,化石能源发电越来越少,风电、太阳能电的储能设施也要随之增加;最近看到国家统计局关于发电企业从业人员数的统计,按美亿千瓦时从业人员的统计,火电是18人,水电33人,核电8人,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为56人,可再生能源比传统化石能源比较,从业人数要多2倍多,与核电比要多6倍,企业用人多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但企业从业人员多的坏处是开销大,很难做到免费发电。“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张搞分布式能源系统,相比于集中式能源系统从业人员更多,要做到几乎免费就更难。咱们先不说未来如何?从当前来看风电、太阳能发电是要补贴的,关键是最近一些年里,日子怎么过,据媒体报道,“其中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补贴费用对部分国家的电价影响较大。如德国2011年可再生能源补贴费用约占税前电价的20%,意大利为12%,美国为11%,法国为4%。”现在实际上没搞多少风电、太阳能发电,补贴对电价的影响就这么大,如果风电、太阳能电的比重达到50%、60%,补贴的影响就会更大。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两次能源大转换,中国在能源结构转换上需要补课,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就得把农村靠薪柴做饭和取暖问题解决一下,为了解决雾霾问题首先把小锅炉、小煤炉散烧煤炭的问题解决一下,用天然气和电力代油开车把汽车的污染问题解决一下,这些问题不解决想一步踏上“第三次工业革命”难度太大。中国没有赶上廉价能源的200年,中国再也不能错过未来的200年能源过渡期。
(本文为《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读者投稿 作者:朱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