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天然气紧缺的背后,是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紧迫和压力。一窝蜂的煤改气,以及中国对清洁能源需求量的爆发式释放,加剧了供暖季天然气的巨大缺口。
今年冬天,中国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供暖季,而天然气的供需矛盾也再一次浮出水面。
11月初,北方各大城市纷纷开始正式供暖。在北京,由于治理大气污染的环境压力,今年采暖季将有26.4万户居民采用清洁能源采暖过冬。
在顺义的林河工业开发区,热力供应站早已用清洁环保的燃气锅炉把陈旧的燃煤锅炉换下,现在开发区的供暖和生产基本上都启用了新能源。据园区负责人介绍,煤改气后“开发区每年可减少使用燃煤1.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0吨、粉尘20吨”。
根据北京市政府的规划,在未来几年,北京将停止用燃煤供暖、发电,以治理大气污染,彻底和雾霾天气告别。
不可否认,用天然气代替燃煤,是治理环境的良策。然而,这必然会造成各大城市对天然气的需求前所未有的暴涨。
天然气供暖需求大涨
“煤改气”并不是北京一家城市的举措。由于中央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出炉,各大城市都出台了城市气化的规划,煤改气工程纷纷上马。其中最为激进的,是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2012年投资121亿元启动了全市“煤改气”的工程,新建了242座燃气锅炉房。今年,乌市投资30亿元,继续实施“煤改气”工程,计划新建燃气锅炉房140多座。在政府的大力主导下,乌鲁木齐已经达到了主城区内100%的清洁能源供热。
随着过去的小燃煤锅炉供热被抛弃,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往年,以往冬天因大量燃煤锅炉造成的浓烟滚滚、雾霾蒙蒙的天气,被更多的蓝天替代。
如此浩大的煤改气工程,让乌鲁木齐的天然气需求激增。根据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工作人员透露,2012年供暖季的高峰日,乌市天然气的需求高达1700万方/天,而在此之前,冬季用气高峰时段的天然气需求量仅为500万~600万方/天。根据新疆燃气集团的预估,今年乌市用气量在高峰期将达到2300万方/天。
和地处管道上游的乌鲁木齐相比,其他地区的供需矛盾更显突出。据武汉天然气公司透露,由于供应的增量赶不上需求,今年天然气缺口将超过去年。武汉市天然气常规用户和壁挂炉用户年年增加,用户需求增长已远远超出资源增长。另一方面,发改委在11月4日发出消息,为了保障陕京线的气量供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面临限气。面对严峻的形势,武汉市可能不得不采用煤电厂作为主要的供热来源。
一哄而上的“煤改气”
“煤改气”计划的重心,并非仅仅是用于民生的冬季供暖,还包括了燃气电厂、工业企业锅炉的燃气改造。国务院下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防治考核和官员政绩直接挂钩,在“国十条”的推动下,沿海及北方地区的燃煤锅炉、电厂的天然气改造突飞猛进。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表示北京到2016年要基本完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锅炉“煤改气”,天津市则要求今年对城区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清零”,这需要大量的天然气来替代。
各地一哄而上的煤改气,导致供需矛盾凸显。“有些项目开工前没有落实气源,建成后却要求石油企业保障供气,加剧了天然气供需矛盾。”一位石油企业员工说。
针对天然气供需形势的严峻问题,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了政策意见,其中对“煤改气”项目规定:“新启动的‘煤改气’项目要通过合同落实气源和价格,规划实施的项目也要落实气源规划,气源不落实的,主管部门不予批准,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供应方的压力
针对供应方,发改委通知要求,石油企业保持在产气田高负荷生产,加快新区块投产进度;加强与资源国衔接协商,尽可能增加进口;尽可能压减内部企业自用,尽力增加外供天然气商品量。
这给天然气供应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根据中石油有关冬季供气情况会议的内容,今冬明春用气高峰期间,缺口或在140亿立方米以上,华北及华东等区域的缺口尤为严重,缺口量或占整体缺口的一半左右。
以中石油为例,四大气区已经超负荷增产,管道引进方面,目前在霍尔果斯可接收来自中亚的天然气已经接近满输,达到8500万方/天以上,最高8800万方/天,一年输气300亿方。但由于新疆需求的激增,这些天然气还没有出新疆,每天就下载将近1500万方。石油员工表示:“我们从中亚进口天然气2.7元/方,而供应给地方只有1.7元/方,这样算来,每天在新疆就亏损1500万元。”
为了保证冬季天然气供应,中石化将大牛地气田年输气能力提升至53亿立方米。中海油则增加了在珠海等地建成5座LNG接收站,形成了2130万吨/年的接受能力。
只是,这些保供的措施,并不足以填补巨大的供需缺口。
严寒的气候也给保供造成了严峻的考验。长庆油田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油田已经超负荷生产,但严冬季会给生产工作和设备维护造成严酷的考验:“冬季气温较低,气井管线容易冻堵,解堵难度大。”
另一方面,国内天然气调峰能力的不足也是供需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在中国用气结构中,民用、公共服务占45%,冬季超过50%,但国内储气调峰能力只有2%,远低于国外的10%~15%。
作为备受欢迎的清洁能源,可以预见天然气的供需缺口还会继续增大。要改变这一矛盾,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