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薄膜光伏制造领域,李河君堪称是世界级的领军人物。
李河君引起业内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正当光伏大鳄施正荣放弃他最擅长的薄膜电池的时候,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第二,李河君统领的汉能集团,战略推进速度惊人,两年内完成8大生产基地布局,最大设计产能可达到5个GW以上。不幸的是,正当他长驱直入、问鼎薄膜之时,业内领军企业尚德和赛维相继盛极而衰,轰然破产。那么一意孤行的李河君“还挺得住吗”?
水电秉性 天马行空
相对于施正荣、彭晓峰,人们对李河君知之甚少。但是从企业经营和决策能力而言,李河君可不是第一次干大事的人。
李河君从事民营水电站建设10多年,其中系统性风险最大、管理最复杂的一个项目为金沙江金安水电站,总投资200亿元,建设时间为8年。李河君在崇山峻岭之中独立完成了当时只有国家水电公司才能完成的大型水利发电站投资、建设和管理任务,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奇迹。金安水电站并网发电,犹如印钞机一样把源源不断的财富稳稳地流进了李河君的口袋。但是,李河君不是小富即安的人,2009年,一等金安水电站竣工验收,他就天马行空般地降临在中国光伏的舞台上。李河君认为投资光伏产业很符合他做水电的秉性。他要为汉能集团建造一台太阳能的“印钞机”。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第一次采访李河君,是两年前在汉能集团四川双流薄膜基地投产仪式上。当时有记者问他“五六年前当尚德、天合这些企业在美国上市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当时我们正在山沟沟里建水电站。”李河君的回答引起台下粗通光伏的记者的担心。“李河君为什么选择薄膜电池?”
其实,李河君对光伏产业的整体理解和预见能力有许多过人之处。李河君思维慎密,虽然进入光伏产业时间晚,但是他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很多战略举措。李河君选择薄膜电池,确定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回避了当时风头正旺的晶硅电池。李河君把宣布投入薄膜电池生产的消息选在施正荣放弃上海薄膜生产计划的节点上,确立了自己在薄膜电池领域的霸主地位,并借此巧妙地构建起完全属于自己掌握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百密一疏的是他和当时任何一个光伏企业家一样,在产能布局上冒险激进,低估了缺乏国内市场支持所带来的风险。这使他成为业内和媒体对其质疑的一切源泉。但是,人们也不能低估李河君“狼一样执着”的意志品质和战略智慧。薄膜电池最合适用于分布式电站建设,两年后的今天,国家正式出台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的政策,这个时间与李河君预计的战略节点非常吻合。李河君在最寂寞难熬的岁月里,收购了美国和德国在全球最具权威的薄膜电池研发机构和企业,使汉能集团可以运用最新的光电转换率达到15%左右的新技术开始规模化生产。李河君差异化战略,让人们在今天看见了希望的曙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不仅仅是李河君的有运气。
运筹帷幄,化险为夷
李河君在金沙江上建立金安水电站的经历和业绩,塑造了他特有的企业家秉性。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是他性格中最鲜明的印记。同样的“产能提速”,李河君可谓是“后来居上”,他没有搞中外合资,为什么还能在投资激情宣泄之后依然“活”到今天?这完全得益于其曾经驾驭特大投资项目的统筹能力。第一,李河君对规划中的8大生产基地,始终坚持“有条件就上”的原则,他不搞平行投资、满地开花,而是量力而行、梯次推进,对投资规模、节奏和风险实行动态控制。第二,在动辄数百亿的投资中,李河君采取了“财散人聚”的股权投资风险管理。在此不妨透露,成都双流薄膜生产基地,李河君不仅出让了股份,而且还让出了董事长和控股权。这就是李河君的高明之处。第三,汉能集团的直接债务规模可能高达数百亿,但是债务结构中,其投资庞大的不动产尤其是土地,形成了潜在和现实的偿债能力,最终使企业避免了资不抵债的灭顶之灾。当然话说回来,尽管拥有超人的智慧和意志,眼下的李河君,依然在艰辛中匍匐前行,他像“狼”一样执着地坚守在薄膜电池的丛林中。等待时机,也许是业内对李河君最真诚的宽容和愿望。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