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密防火安全网 守护绿色紫塞 |
|
|
10月末的承德,秋意正浓。随着空气日渐干燥,林火风险也在悄然攀升。自9月15日塞罕坝机械林场进入防火季以来,国网承德供电公司即启动了秋季防火强化管控,一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生态守护行动,正在这片森林覆盖率超60%的土地上全面展开。
“数字哨兵”再上岗 守护万顷林海
在国网围场县供电公司的监控中心,运维检修部副主任张洋正凝视着屏幕——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平台上,一条条输电线路线路在地图上清晰延伸。
“系统显示线下有大型车辆停靠,立即通知供电所现场核查。”张洋指向屏幕上弹出的红色警示框。值班人员迅速响应,将隐患点的精准坐标和风险信息传送到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15分钟后,反馈信息传回:一辆施工车辆已劝离,隐患解除。
“塞罕坝地区防火责任重大,有了防火预警监测平台,我们的防火工作像是有了一双‘高空之眼’,”张洋说,“平台不仅能提供云模型带来的精准数据,还能通过可视化系统对林区线路通道进行24小时监控,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迅速处理,让山火隐患无处遁形。”

这双“高空之眼”的背后,是一场技术升级的深度支撑。为更好守护京畿绿色屏障,推动塞罕坝防火工作数智化转型,国网承德供电公司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对穿越林场的27条输配电线路及左右两边二三十米距离内的植被和建筑高度、树线安全距离进行了精细扫描,并通过捕捉到的海量厘米级精度的点云数据,搭建了1:1塞罕坝机械林场线路云模型,配备可视化系统等先进设备,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平台顺利投入应用。此外,该公司还在35千伏机械林场变电站配置了无人机自动化机场,能够实现无人机全自主巡检和归巢。
人防技防齐出招 筑牢防火屏障
在承德滦平县,秋日的阳光穿过1000千伏锡廊一线的高压铁塔,洒向寂静的山林。一架多旋翼无人机正沿着线路通道平稳飞行,机腹下的喷头均匀洒出雾状阻燃剂,为线路通道和两侧植被披上一层防燃保护膜。
地面上,国网滦平县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班长张文博专注地操控着遥控器,一旁的员工陈晨实时监测着无人机的航向与喷洒状态。
“应用无人机喷洒阻燃剂,解决了人力无法到达地段的喷洒问题,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据张文博介绍,今年以来,已通过无人机喷洒的方式,对国网冀北电力指定的80处一级山火隐患点完成了两轮次全覆盖喷洒,极大提升了防火工作质效。

除了空中喷洒阻燃剂外,国网承德供电公司还在技防体系上持续创新。在一级山火隐患区段安装了声光告警标识牌16块,通过远程可视化系统和广播,对进入防火管控区域的人或车辆,进行声音提醒,实现对重点防火区段的有效提级管控。
在技术防护的有力支撑下,该公司同样注重发挥“人防”的基础作用,构建起“线上+线下”防火宣传模式。线上,通过制作系列新媒体图文、AI动画视频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科普防火知识;线下,则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团员先锋,联合承德市青联、高新区团委等单位,在防火重点时段开展精准宣传。

政企协同强机制 提升“联防”质效
为全面精准排查隐患,严格落实防火合规责任制,国网承德供电公司协同地方政府构建三级政企联动机制,与政府、林业、消防等部门畅通信息渠道,形成联动机制。并于防火期前,将全部34条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备案,严格执行“135应急处置机制”,实现火险信息共享。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三级巡护人员开展了7次防火专项培训,提升全员防火运维和应急处置能力。”国网承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电力设施保护与属地运维精益化管理中级师于泽说。
通过联合开展的林火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该公司在10月防火期到来前就消除了174处林火隐患。每一次排查,都是对生态安全网络的一次精心编织。
与此同时,国网承德供电公司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编制的《林区配电网非有效接地系统单项弧光接地故障诊断与防治》标准提案,已通过IEEE国际标准委员会的技术审查,后续将进一步提升防火工作水平提供技术和标准支撑。

从人工巡护到无人机扫描,从二维图纸到三维云模型,塞罕坝的防火工作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在这片曾经依靠人力守望的林海里,技术正在织就一张看不见的防护网,让万顷林海在科技的守护下安然度过每个防火期。
|
|
|
|
| |
| 更多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