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河北承德县石灰窑镇,秋意正浓。承德穆勒四通生态农业光伏产业园内,大棚里香菇正值采收旺季,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香,大棚顶上,整齐的光伏板在湛蓝天空下静静吸收光能,将秋日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这里的秋收,不仅是农作物的丰收,更是一场关于阳光的丰收。
“我们现在是一边种菌菇,一边‘种阳光’。”承包户孙汉军打趣说,他通过手机随时查看棚顶发电量和棚内环境数据,这种新型的“耕作”方式让他同时拥有两份收入,除了大棚种植的收益,光伏发电每年还可带来每亩约1.2万元的收益。
“农光互补”不是简单地将两种产业拼在一起,而是通过科学设计,让电能和农业形成共生关系。承德地处北纬40度黄金带,年均日照时数超过2800小时,昼夜温差高达12摄氏度以上。这些自然条件不但适合农作物生长,同样也转化成了“农光互补”模式的优势,充足日照保障了光伏发电效率,凉爽气候减少了大棚降温的能耗,特别适宜食用菌类生长。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扎稳了发展根基,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更让这场“阳光秋收”既有了安心底气,又提升了生产效率。
供电服务“包棚到人“10分钟响应护丰收
9月8日,国网承德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王立国、陈金胜来到承德穆勒四通生态农业光伏产业园,给食用菌大棚的用电设备做一次全面细致的秋季“体检”。
“秋收季最怕用电出问题,用电一旦出故障,香菇长势就受影响。”孙汉军一边查看香菇长势,一边说,“每年这会儿,咱们供电所师傅们都不用叫,提前就来帮我们检查了,有他们在,心里特别踏实!”

在641号食用菌大棚里,滴灌系统均匀地将水雾洒向菌棒,一个个圆滚滚的香菇像小伞般簇拥着。王立国打开配电箱,用万用表仔细检测线路电压,陈金胜则蹲在滴灌设备旁,检查水泵接线是否牢固,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完成了排查工作。
与此同时,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采摘,并熟练地分拣出优劣品,将合格的香菇及时送入智能冷库保鲜,保障了香菇品质稳定。借助这套现代化农业设施,不仅延长了产品的销售周期,也打通了通往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的链路,让石灰窑镇的香菇走出山区,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为保障秋收期间用电无虞,国网承德县供电公司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共产党员服务队实行秋收“包棚到人”,建立“10分钟服务圈”,随时响应农户需求。他们义务检修温控器、卷帘机、灌溉设备等,用可靠的供电服务守护着农户“阳光秋收”的喜悦。
上发电 下种植 乡村振兴添绿能
在十年前,这样的景象是村民们难以想象的。那时,石灰窑镇的土地以单一种植玉米、谷子为主,农民收入单一,每亩地年收益最高不超过2000元,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遇上不好的年景,除去种子、化肥钱,基本剩不下多少,秋收后想给家里添件新家电都得琢磨半天。”孙汉军回忆道。
2015年,承德穆勒四通生态农业光伏产业项目作为市、县两级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落地石灰窑镇,流转3300亩土地,采用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将原本收益单一的低效农田,转变为发电和种植两相宜的双重收益单元。
“我们坚持‘宁可电等项目,不让项目等电’。”国网承德县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葛大海说。从项目启动之初,该公司就推出“一站式”服务,整合报装、并网、运维环节,将流程压缩至15个工作日,为园区迅速投产争取了时间。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2023年,供电公司对园区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新增2台315千伏安、1台160千伏安、1台630千伏安变压器,架设10千伏专线4.2千米,敷设0.4千伏地埋电缆12.8千米,彻底解决了园区用电负荷增长的难题,为农业电气化发展筑牢了“电力基石”。
目前,该园区已建成3万平方米智能冷库、600余栋食用菌大棚,还有一座年生产能力500万棒的菌棒加工厂。2024年,园区年产食用菌4000余吨、果品蔬菜1000余吨,年效益突破1.4亿元。
“过去每亩地年收益不足2000元,现在‘上发电、下种植’,土地综合收益翻了6倍多!”石灰窑镇党委书记班瑞林说道。如今,全村年均增收从过去的不足5000元涨到5万多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从“看天吃饭”的传统农耕,到“农光互补”的智慧农业;从单一低效的土地种植,到“一地双收”的绿色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推动下,光伏与农业融合的共生模式正在全国多地铺开。越来越多像承德县这样的地区,借助清洁能源赋能,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并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阳光之下,秋收承载的不仅是饱满的果实,更是一片土地“绿色希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