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吉登斯:走出气候变化的困境
作者:万玉航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内容提要:能源问题是气候变化政治的核心。

 

近些年来有一种怪现象,大街上一批批的SUV却从不减少,而越来越有面向高中低端各类用户全面开花之势。如果你随便叫停一个SUV的车主,问一下他,是否听说过全球变暖,他很可能会回答:“气候变化是真的,但和我此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英国政府的“智囊”,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他这本《气候变化的政治》里,向我们抛出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正在发生,但谁也说不好未来的事儿。在《气候变化的政治》这本书里,吉登斯要告诉我们的是,国家的力量,政治的决策,才是未来地球面貌的决定者。

吉登斯认为,到目前阶段,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气候变化的政治。尽管目前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环境战略目标、气候会议、绿色组织、政府环境职能部门,但是这些都无法达成控制全球变暖的现实。我们需要的是突破传统政治思维的政治创新。

在本书中,吉登斯首先批判了几种主流的关于气候政治的话语。首当其冲的就是“绿色运动”。早期的绿色运动,主要被“不干涉大自然”的保守主义思想占据,要求停止一切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让地球“恢复原貌”。这种反发展的理论当然不会进入政治话语的体系中。而真正让“绿色”这个概念被普遍接受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德国的绿色运动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比如对待核能的问题。

另一个遭受批判的是“可持续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吉登斯说,“这个概念的含糊属性,会使它丧失核心的含义。由于它无所不包,因此它更像一个口号。”在今天,气候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弄脏了屋子”这么简单了,它囊括了减少排放、生态环境稳定、能源安全等等。所有问题的焦点,正是“可持续”与“可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吉登斯看来,这对矛盾要想解决,就不应该在含糊其辞的概念上绕,而是要把“持续”和“发展”分别定义,针对新的定义寻找途径。至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等政治事件,吉登斯认为,它们是“姿态政治”的表现,真正的意义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因为要让语言变成行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说,本书讨论的不是气候变化,而是气候变化的政治,因此本书的宗旨在于构建一个关于气候问题的政治框架。

吉登斯第一个提到的重点,就是长期、稳定的战略目标。在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中,都存在着左、右两方的分歧和博弈,尤其是坚持民主制度的国家,政策往往阶段性被左右两方的势力波动。气候问题也是如此,“持续”和“发展”总是在阶段性地一方压过另一方。然而不同于其他问题的是,气候问题是一个关乎未来的问题。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战略方向,没有一贯的计划,未来的风险会成倍地增加。因此本书中,吉登斯又一次拿出了他著名的“第三条路”的理论,那就是在左和右的立场中形成一种共识,结束党派之间在气候问题上的相互攻击。政治家需要做的,是达成一份协议,并且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赋予它执行的、监督的,甚至干预立法的权利。

第二个是经济敛合。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市场不能在气候问题上缺乏判断标准,同时不能过于相信技术和市场的选择。如果你还不相信气候问题上,市场长期失灵的话,那我举一个例子。印度的石油价格之高在全球榜上有名,那么印度人就不开车了吗?恰恰相反,20081月上市的塔塔Nano汽车,售价只有10万卢比(约1300英镑),是世界上迄今最便宜的新车。它的廉价来源于它拥有一个最大马力为33bhp的汽油发动机,如此之小,可谓相当省油。当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高油价决定供求关系,印度的汽车尾气不成问题的时候,马路上突然间出现了这么多小排量的车。无疑,这还是会造成大范围的环境后果。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能源安全的问题。因为一直以来,国际关系和气候变化的论述总是围绕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排放,另一个就是地缘政治。这两个方面的连接点,根本上讲,就是能源。前者寻找的是一条减少碳能源依赖的路,而后者又在疯狂地抢夺碳能源。吉登斯直接地告诉我们,能源问题是气候变化的政治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讲,气候变化的政策如果想要落地成为可行的途径,必须围绕着这样几个方面:补贴和支持新能源技术,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发展的GDP标准外制定一个“清洁发展标准”,为碳定税,为能源立法,为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建立保险机制,暂缓并论证对新发现的油田的开采问题,寻求切实的区域性合作等。

纵观全书,吉登斯特别强调的是“政治智慧”要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贡献力量。然而可以想象的是,捋顺这样庞大、复杂的问题都是一个挑战,更何况贡献一个有意义的政治框架。遗憾的是,尽管吉登斯站在现实主义的堡垒上批评理想主义的气候理论,但他似乎也没有太多更实际的,更有轰动性的思想可用。不过对于大众来说,“我有一个梦想”比“我有一个噩梦”更有意义,所以《气候变化的政治》绝对是一本应该读一读的书,至少它印证了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8月刊)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晶科能源24年业绩发布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家电网一季度新增新能源并网超5000万千瓦
评论(0)  2025年5月5日
冀北电力优秀动画作品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奖项
评论(0)  2025年5月4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储能电站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3日
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分布式光伏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2日
冀北电力申请并网双馈风电场参数整定专利
评论(0)  2025年5月1日
创建配电网 高质量发展样板
评论(0)  2025年4月30日
国网冀北电力领导层调整
评论(0)  2025年4月29日
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申请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东方日升推广会广东站圆满落幕!
评论(0)  2025年4月28日
华北电力大学和国网冀北电力申请一项专利
评论(0)  2025年4月27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