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2019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被评出
作者: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6月1日,《世界环境》杂志主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支持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解读活动在京举办。该评选活动由《世界环境》杂志2019年末启动,通过专家评选和网友投票,最终涉及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塑料污染、固体废物处理等内容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在众多环境新闻中被评出。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研究员李俊峰在线上解读会上发言

在“2019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中,有的热点展现全球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历时5年完成,2019年3月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6》称,“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将日益受到更严重的威胁。”

地球生态超载日也在继续提前。2019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比以往时候来的都要早。2019年夏季,由位于美国奥克兰的国际研究组织——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发布最新版的年度全球《生态足迹》报告,数据通过生态足迹工具计算得来。报告显示,2019年7月29日,人类已耗尽全年的自然资源分配量进入了生态赤字状态。自1970年12月29日地球首次进入“欠费”状态以来,超载日每一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前到来,2019年堪称史上最快。

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5),在经过40多小时的“加时赛”之后,于2019年12月15日闭幕,成为史上延期最长的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会未能就包括《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在内的一些关键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美国于2019年11月4日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凸显气候变化多边进程面临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增加了更大难度。

携手共治,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挑战和全球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挑战和必然选择。在“2019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中也可以看到,人类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守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

出席解读会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表示:“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世界各国逐步达成了摒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也为之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但是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仍是人类发展与生存的最大威胁。”

“迄今,全球环保的巨轮已驶过近半个世纪。一方面,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前所未有;另一方面,环保引领者方阵中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身影。”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贾峰表示,全球应对资源环境挑战,中国后来居上。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做出一系列积极贡献,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举办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分享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经验。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控制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取得的成果。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贾峰解读发言

2017年中国出台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政策。在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印度、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随后相继出台“洋垃圾”进口限令,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都开始重新审视垃圾回收这一重大议题,全球处理废物的方式发生了巨变。根据美国废弃物回收协会(ISRI)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美国向中国内地出口的废塑料较2017年初减少89%,废杂纸出口减少96%。在此期间,美国向所有国家出口的废塑料总量减少64%,废杂纸出口减少42%。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就“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两年半以来,全球废物处理方式巨变” 环境热点进行了解读。马军说:“在中国、菲律宾等国家相继出台‘洋垃圾’进口限令后,发达国家正在重新审视垃圾回收的议题。在西方国家重新对垃圾回收做出调整的同时,中国也需要做好自身的应对。在中国出台‘洋垃圾’禁令之后,造成国内部分品类的原材料紧缺,价格上涨,同时自身的垃圾产生量在快速增长,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张仁志表示,通过全球环境热点的评选和解读,可以检视过去一年全球发生的环境保护重大事件,有助于审视未来世界环境保护走势,助推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人类新的挑战。如同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问题,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需要全球携手共治。

“与新冠疫情防控相比,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任务更艰巨,其影响及后果会更深远,犹如背水一战。” 贾峰说,“只有采取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政策行动,‘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携手共治,方能‘有所前进’,确保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出席线上解读会

【读特新闻+】

附:2019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

1.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更可持续的轨道

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Fourth session of the UN Environment Assembly,UNEA-4)于2019年3月11日至1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总部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应对环境挑战并实现可持续消费和生产”,鼓励国家、私营部门和个人致力于寻找“创新方案”,对自身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进行批判性审视。

2.《全球化学品展望II》:化学品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2019年3月11日,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全球化学品展望II》。报告指出,各国无法实现全球商定的目标,即在2020年前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品和废物的不利影响。虽然有解决办法,但迫切需要所有利益攸关方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防止化学品和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报告列举了十大主要发现,明确指出填补化学品管理立法空白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任务。

3.历时5年《全球环境展望6》发布:地球已受到严重破坏

2019年3月13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重磅报告--《全球环境展望6》(GEO-6)。这份报告由来自70多个国家的250名科学家和专家历时5年完成,是世界上唯一一份对全球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的报告。

报告警告称,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将日益受到更严重的威胁。报告强调,要想实现“健康地球,健康人类”愿景,我们需要开启新的思维方式,彻底摒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福”的发展方式,向近乎零浪费的经济模式转型。

4.中国举办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分享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经验

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中国杭州举行,聚焦“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主题。这一国际重大活动由中国主办,旨在激发全球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世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专致贺信,韩正副总理出席,宣读习主席贺信并做主旨讲话。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经验正在为全球提供“可借鉴模型”,愿与国际社会积极分享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经验。活动当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

5.地球生态超载日再提前

2019年7月29日,人类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2019年仅仅7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已耗尽全年的自然资源分配量进入了生态赤字状态。

2019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比以往时候来的都要早。自1970年12月29日地球首次进入“欠费”状态以来,超载日每一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提前到来,2019年堪称史上最快。这意味着从2019年7月29日起至12月31日,近5个月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过着生态“透支”的生活。这一日期由国际研究组织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通过其生态足迹工具计算得来。这笔超支的成本包括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更多的碳排放。当务之急是向循环经济模式过渡,向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转型。

6.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确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19年9月3日,时任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时任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帕斯卡·帕梅尔共同发布《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

CBD COP15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该主题与《公约》2050年愿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契合,顺应了世界绿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世界各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心愿,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张仁志出席线上解读会

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布2019年“地球卫士奖”

2019年9月,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在美国纽约揭晓。其中,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获“政策领导力奖”;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授、气候科学家凯瑟琳·海霍(Katharine Hayhoe)荣膺“科学和创新奖”;美国户外运动品牌巴塔哥尼亚(Patagonia)被授予“商界卓识奖”。“激励与行动奖”则由中国“蚂蚁森林”(Ant Forest)和“星期五为未来”(Fridays for Future)青年气候运动摘得。这也是中国绿色创新项目和环保人士连续第三年获此奖项。

“地球卫士奖”(Champions of the Earth)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5年设立,是联合国表彰环境保护行动的最高奖项,授予那些在环保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给环境带来积极重大改变的个人或组织,每年颁发一次。

8.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两年半以来,全球废物处理方式巨变

自2017年7月,中国政府实施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以来,已有两年半时间。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理解和支持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改革工作。在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印度、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随后相继出台“洋垃圾”进口限令,日本、法国、英国等国都开始重新审视垃圾回收这一重大议题,全球处理废物的方式发生了巨变。

9.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5),在经过40多小时的“加时赛”之后,于2019年12月15日闭幕,成为史上延期最长的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会通过了《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政治决议,强调各国需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原则尽快提高行动力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大会未能就包括《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在内的一些关键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相关谈判将在2020年继续。此外,美国于2019年11月4日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凸显气候变化多边进程面临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增加了更大难度。

10.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无处不在

在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内,都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2019年12月25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微塑料调查,并成功获取样品。中国考察队此前在南大洋威德尔海、阿蒙森海等海域考察时都发现了微塑料。科学家们在南极和北极地区均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的身影。

2019年2月27日,《皇家学会开放科学》(The Royal Society)期刊登载一项最新科学研究,研究显示,塑料已经布满世界海沟最深处--位于西太平洋7英里(10890米)之下的马里亚纳海沟。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冀北地区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接入方案批复
评论(0)  2025年11月8日
国网冀北电力荣获央企“产品品牌”优秀成果
评论(0)  2025年11月7日
我国规模最大的蓄热电锅炉型虚拟电厂启用
评论(0)  2025年11月6日
“十四五”国网冀北电力发展成效·优质服务篇
评论(0)  2025年11月5日
重阳好“丰”景 电助粮归仓
评论(0)  2025年11月4日
织密防火安全网 守护绿色紫塞
评论(0)  2025年11月3日
新能源柔直孤岛系统低穿抑制专利
评论(0)  2025年11月2日
“十四五”国网冀北电力发展成效·乡村振兴篇
评论(0)  2025年11月1日
“移动方舟”守护万家灯火
评论(0)  2025年10月31日
“20年光伏环节见证者” 征集活动隆重开启!
评论(0)  2025年11月10日
晶科能源2025年三季度财报发布
评论(0)  2025年10月31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