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周吉平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的28天后,中石油集团总经理的人选也尘埃落定。现年51岁的廖永远被任命为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董事,此前,他是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和股份公司副总裁。这位从普通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石油高管,以其惊人的记忆力和出色的口才,在中石油员工中赢得了不少赞许。此次履新,被员工们看做是“修成正果”的印证。
受到江泽民赏识
廖永远1962年出生于湖北松滋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8年秋,16岁的廖永远考上了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一个基层油田钻井队。在那里,他先从场地工干起,一步一个脚印走到队长的岗位。1987年,他率队钻成了中国第一口穿越黄河的水平井。
就在事业刚刚起步时,廖永远经历了人生的一次打击。1988年,他被撤掉了队长的职务,重新做回了普通工人。然而,廖永远并未就此沉沦,他潜心总结6年来的工程技术实践,搞出的4项革新全部获奖,并带领一支钻井队连创佳绩,让一个落后的钻井队一跃成为金牌队。
1992年,廖永远作为全国优秀大学生汇报演讲团的成员,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接见。在这次接见中,廖永远展示了他出色的记忆力和口才。他竟然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向江泽民汇报了半小时,并即席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副对联:干事业有风有雨有得有失得比失多;搞钻井有惊有险有苦有甜苦比甜少。横批:志在奉献。江泽民由此对廖永远非常欣赏,当场把那副对联记了下来。而廖永远和江泽民的合影则被刊登在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置。
会战塔里木
受到了江泽民赏识的廖永远从此走上了领导岗位。1994年7月,廖永远主动请缨参加塔里木油田的勘探会战,并担任了塔里木胜利钻井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在塔里木,廖永远率领的“胜利铁军”先后拿下整个探区的11口大包井钻井任务,其中7口探井打出了高水平井。这让廖永远的才干引起了中石油总公司领导的注意。1996年10月,廖永远被任命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
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油价一路下滑。廉价的石油掉头直奔中国沿海而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这使得中国的石油生产面临了石油憋罐、关井限产的局面。当时的塔里木,一方面是关井限产带来的产量下滑,另一方面更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压力。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37岁的廖永远成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
塔里木石油勘探指挥部从第一任指挥周永康开始便提出了“新体制、新技术、高水平、高效益 ”的“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实行国际化的甲乙方管理模式。廖永远上任以后,继续秉持“两新两高”的方针并进行革新,进一步打破了中石油内部铁板一块的局面。此后,塔里木指挥部改制为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廖永远任总经理。
上任后的廖永远,把目光从石油聚焦到了天然气上。他的第一份施政纲领是:“到2000年要拿下5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要瞄准10000亿立方米的目标,科学规划,稳步实施,为集团公司西气东输战略做好准备。”开局头一年,塔里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537.07亿立方米,控制2646.72亿立方米,预测4336亿立方米。
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气东输”工程的战略地位被迅速提升。2000年初,廖永远参加了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召开的国有企业代表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朱镕基最关心的就是塔里木天然气资源能否落实。随后朱镕基又下达指示,要求各有关部门抓紧工作,最重要的是保证可靠的气源。有了前期准备的廖永远,成功抓住了“西气东输”的大机遇。从落实勘探计划到克拉二号大气田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从钻井准备到成功出气,廖永远几乎亲力亲为。2000年9月,朱镕基在轮南桑木6排水平2井察看了口井点火放喷的情况后,与廖永远等人握手说:“祝你们取得巨大的成功!”
年轻的高层管理者
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做出了巨大成绩的廖永远,2001年10月挂职任甘肃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两年多的挂职经历让他兼具了石油系统以外的领导能力。2004年1月,42岁的廖永远出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成为中石油年轻的高管。在当时,只有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苏树林与他同岁。2006年,苏树林调任辽宁省委组织部长后,廖永远便于次年初升任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成为蒋洁敏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
2007年7月,廖永远开始兼任中国石油集团安全总监。2010年,辽宁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了两死两伤、大量原油泄漏导致近海遭到严重污染、直接财产损失22330.19万元的惨剧。国务院对分管安全工作的廖永远做出了行政记过的处分。
在蒋洁敏调任国资委主任,周吉平担任董事长后,谁来接替周吉平出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外界一直猜测颇多。面对周吉平仅有3年的任期,谁接任总经理就有可能成为将来中国石油的领军人。在中国石油的众多高层中,似乎只有最年轻的廖永远可以为中国石油的未来长期服务。而这位才思敏捷的指挥者,是否能为中国石油带来一阵春风,也成为外界所关注的焦点。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