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以一场分论坛的形式,讨论了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的变革,主题是——页岩气革命:改变供需格局的新力量。
页岩气革命的话题,对于能源界的人士而言,已经不是很新鲜。随便用一个搜索引擎,输入“页岩气革命”几个字,相关新闻即有16万余条,相关的网页更是超过136万个。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编辑部讨论要做一个以页岩气为发端的全球能源变局的选题时,自然便有反对的声音。
最终我们还是决定要做这样一个选题。理由很简单:作为一个媒体,面对全球性的格局变动乍起之时,对其加以深入、持久、反复的关注,并从中关切自己所在的国家的利益,是责任之所在。
中国的媒体,在社会大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时候,不免也被裹挟着,渐渐脱离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价值轨道,迷失了责任之所在。更有甚者,有些媒体不惜把自己仅仅沦为一桩生意,所有行为,哪怕戳脊梁、只为稻粱谋。
我们关注美国页岩气开发以及石油自给,关注另外一个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因应。在这中间,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两个国家的战略选择。美国用四十年的时间,让“能源独立”的美国梦有了基础;有理由相信,随着“能源独立”,美国的经济乃至全球战略都可能会有新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俄罗斯感受到能源格局变化带来的冲击,正在加快自己的内部改革,其未来战略的变化,更具有模糊性。
这些论述,可以做如下简化:页岩气导致美国、俄罗斯经济、政治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这些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世界的未来便充满变数。
中国就在这不确定的变数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都会在某一天受到它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关切中国的应对,希望中国有更为主动的战略选择。
媒体可以为此提出更多的建议,但是,我们不得不坦承,这实在超出了每一个媒体的能力。
作为“能源人自己的媒体”,我们期望的是,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现实选择,要有放眼长远的胸襟,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胆识。
时下中国的能源领域,可谓百花齐放: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核电、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等,有些是企业自主投入,更多的是不同级别政府、不同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倡导。殊不知,百花齐放的另一面,便是杂草一片。在这里,无论他们对错,我们都不得不称道普京或者美国提名能源部长莫尼兹:前者表示俄罗斯暂不开发页岩气,后者则明确反对太阳能。
说到放眼长远,不妨先看一个小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牛津大学会堂的20根橡木横梁经过300多年的时光,需要更换。且不说这样的一根橡木价值20万美元,关键是,这个世界上已经很难找到这么巨大的橡木。然而,牛津大学在自己的校园里就有这样的橡木。早在350年前,大会堂的设计师就已经想到后代可能面临的困境,在学校的土地上种植了一片橡树林以备不时之需。
愿我们的能源战略制定者们、参与者们、执行者们,都是牛津大学会堂的设计师。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