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一位熟悉的能源媒体的总编辑来北京相见,顺便邀请了几位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媒体记者,大家一起凑了个饭局。
这年头说起饭局,通常意义上也可以称为酒局。大家刚一落座就说好这次是“小饮怡情”,以吃菜聊天为主。参加这次晚餐的两位女性、四位男性多数是互有耳闻,并不那么熟悉,因此喝酒也很有节制。即便这样,还是消化掉了500毫升53度的白酒,以及5000毫升啤酒。
席散之际,每个人都没喝多。这是我所参加的和能源人沾边的酒局中,喝酒最少的一次。
喝酒的风气不仅仅存在于能源行业,但是能源人能喝,却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我在某能源人扎堆的微信群问了一句“是不是能源圈喝酒都很猛”,结果有两位能源企业老总级的人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很猛——那是相当猛。俄而又一位资深能源记者给与了肯定的回答:能源圈喝酒,必定都很猛。
以我有限的体验,若论能喝,也许煤电可以拔得头筹,但若论豪迈,我认为是石油人。若不熟悉,石油人开始还能以小杯互敬,敬酒也极有分寸感;酒过三巡,彼此热络起来,石油人就极有可能拿起分酒器和你一饮而尽。豪迈之状,很是感染人。当然了,不能喝酒者,也许会觉得这很恐怖。
石油圈喝酒猛,是有原因的。那位资深能源记者甚至勾连历史,说,中国早期的大油田,都是用大会战方式开发,在那样一个四面荒原,工余没有任何娱乐的环境下,除了喝酒,还能干吗?
其实即便现在,很多能源人的工作环境也不是都市人所能想象,或孤寂或偏僻或封闭,何以解忧?恐怕真的唯有杜康了。
酒大伤身。这个道理几乎人人都懂,除非酒精上瘾,能源人也不是无酒不欢。喝酒是中国的大风气,是人情,是生意,也是无奈——一杯酒换来多少钱的事情,屡见不鲜。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份本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过程的讲稿。演讲者说他“当年在地方上当领导,和发改委的喝酒,喝一杯一百万,喝两杯五百万”,如此情景下,不会喝也要“硬着头皮喝”。
这位第七次机构改革方案制定的参与者继续说道,他“从市里到区里当领导的时候,见到原来市里的处长们,平时关系也不错,人家说你来啦,喝多少酒,给你多少钱”。
如此“酒钱交易”,还是官对官。同在官场同命相怜,估计“汇率”还不会太高。
因此,你也就不难理解北京一家太阳能电力研究院项目合作部的招聘广告了——3年以上驾龄,或酒量较好者优先考虑。
这是招聘条件中除了常规的学历、能力等四项要求外,唯一的一个优先项。新能源项目,需要和上上(政府)下下(供应商)搞好关系,没有酒作为润滑剂之一,工作起来恐怕不会那么顺畅。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