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董秀成:缓解冬寒气紧需多管齐下
作者:董秀成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最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天然气生产和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但迫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各地纷纷推进气化工程,进而使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未来天然气进口将成为常态。也就是说,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会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出现大雪等极端天气时,供需矛盾会迅速被激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最近两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各地加快了气代煤计划,促使天然气供需失衡现象更加严重。即将进入冬季取暖期,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或许会直接导致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不足,进而再次出现供应紧张。

可能导致再度爆发气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南方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和两湖地区,过去长期天然气季节性峰谷差较小,因此在输气管道建设时没有充足的配套储气设施,导致极端天气中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不足。二是我国天然气管道网络还不完善。天然气资源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则以东部地区为主,产销地的分离凸显出天然气管道的重要性。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干线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从而限制了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三是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从我国天然气产业链来看,天然气生产和主干管道运输归三大石油公司所有,下游城市燃气市场则包括民营燃气公司、外资燃气公司以及两大石油公司拥有或控股的燃气公司。上游产业链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开发之间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供应能力与终端市场消费严重失衡。

在冬季取暖高峰到来之前,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稳定,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保证天然气产业链协调发展,避免供应紧张局面再次出现。政府层面上,要加大协调力度,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的平衡,敦促相关企业采取措施,保证市场稳定;从供应企业层面,要加大供应能力,确保天然气稳产和增产,强化内部协调功能,适当减少部分企业用气规模,优化供应结构,确保民用气稳定供应;从地方燃气企业层面,要控制不合理消费结构,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势头,确保民用气优先供应。

长期来看,首先要增加天然气供给量,才能真正解决供需矛盾。在规划下游市场有序发展的同时,必须增加我国天然气的产量,才能保障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虽然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海上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较大,但只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同时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勘探开发就具有很好的前景,依靠国内天然气资源提高我国天然气产量,从而满足我国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消费需求。保障天然气供给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增加进口,包括管道天然气进口和LNG进口。

其次,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网络和配套储气设施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促成全国统一的、相互有机联系的真正的天然气管网,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资源调配,同时有效增强应急能力。作为重要的调峰和应急措施,天然气储气设施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参照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天然气产业上下游企业都应具备一定的储气能力,城市燃气公司同样需要建设一定的储气设施。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价格形成机制的混乱是天然气产业链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因素,导致储气设施建设滞后、下游市场过度发展以及进口受到限制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行效率。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长期实行低价格政策造成资源消费过度扩展和浪费,不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应在充分考虑其他能源的比价关系以及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同时,逐步建立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顺畅的价格联动机制。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阳光电源曹仁贤:“逆变”未来者的新使命
评论(0)  2021年3月17日
碳中和:储能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评论(0)  2021年3月12日
中煤协:“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
评论(0)  2021年3月9日
从三个组件看如何以CbM方法解决风轮机设备维护难题
评论(0)  2021年3月4日
早于国家目标37年实现碳中和 ,通威集团底气何在?
评论(0)  2021年2月19日
乐叶光伏王英歌:未来成本和价格的下降还得靠提高效率
隆基股份旗下成员企业乐叶光伏董事长助理王英歌则主要倡导了光伏效率提升带来的发展空间。
评论(0)  2016年12月29日
曹仁贤:可再生能源资金“开源”“节流”一样重要
可再生能源电价的降低需要理性、逐步地推进!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电力物联网进入2.0时代 助力全球能源互联
华为全新的电力物联网2.0解决方案瞄准智能电表的全联接痛点,助力传统电网转型。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燃料电池商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氢能的储存
标准规范成为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论(0)  2016年9月20日
垃圾焚烧知与行 为垃圾的出路讲“实话”
不少专业、负责任的环保企业正在为中国的“垃圾围城”默默地伸出手臂,顶着压力,寻找出路,砥砺前行。
评论(0)  2016年8月2日
LNG:亚洲能源发展的“巨大失误”
对亚洲而言,天然气管网是比LNG更具未来发展优势的投资方向。现在,需要对亚洲一直青睐的LNG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评论(0)  2014年8月5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