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热突然间就火了。先是在2013年伊始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地热;紧接着,2月份,国家能源局、住建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四部委联合发布了《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3月份,国家地热能研发中心成立,旨在为商业化开发提供平台。
根据国家规划的开发前景,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黄学勤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地热研究开发的专家,意见公布后,他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Q 您认为“十二五”期间的地热市场有多大?是否会引起一轮对地热的投资热潮?
A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建项目建设正在逐步加大,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并开始推行绿标政策,这预示着地源热泵作为建筑节能重要的技术方式,将会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对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目前,建筑能耗、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50%,有效解决空调节能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很多。现已应用的常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其中用于建筑空调节能方面的新能源主要是地热能和太阳能,用热泵系统解决空调能耗要比用太阳能更稳定,不受室外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热泵技术成为解决建筑节能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市场前景可想而知。
Q 中国目前的地热利用情况如何?未来的潜力在哪里?
A 过去10年,中国以发展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起,地热直接利用的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但是,这种通常使用的地热直接利用,其能量使用平均效率是20%左右,远远低于地热发电的73%,是一种粗放性的利用方式。因此中国应在地热能发展方面推动两件事:一是加大油田区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发电技术开发,二是充分开发现有的高温地热。
城市再生水是一种清洁能源,回收利用再生水热能不仅可以提高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率,而且可以将城市废热作为新的能源加以循环利用。以2010年中国污水排放总量617.3亿立方米为计算依据,冬季利用热泵技术将污水中蕴含的热量进行回收,将10%污水按5℃温差开发利用其余热,供暖可节省用煤270万吨,同时每年可减少CO2排放量达770万吨。所以,再生水热能综合利用技术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节能潜力。
Q 《意见》中财政部也是发文主体之一,对于地热的发展有哪些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是否令人满意?
A 北京市早在2006年就由发改委、规划委、建委、市政委、科委、财政局、水务局、国土局和环保局九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导和鼓励发展,包括给予补助费:地源热泵项目每平米补贴50元钱,水源热泵项目补贴35元钱。这个补贴幅度应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申请补贴的手续太繁琐,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几个项目申请到,而且即使申请到了,为此花费的人力物力都远大于补贴。所以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本位主义可能对产业的推进造成了一些不和谐的阻力。
实际上,如果没有直接的财政补贴,在电价上或税收上给些政策扶持也可以。比如一旦用地热能集中给居民供暖,就牵扯到用电问题,现在国家不让按照民用电价来收费,每度电大概要比民用电高两毛以上,那项目成本就增加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予电价优惠,对热泵供暖采用民用电价、或免增容费等。
另外在水费上,有些地方的水源抽取和排放两次收费,增加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费。建议有关部门调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水源使用的政策,重新确定地下换热系统中循环利用地下水如何管理和收费。
Q 地热要想成为一个产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需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市场保障机制?
A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地源热泵技术的重视程度,未来地源热泵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行业规范,推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比如目前国家每年在选择省份、城市建设地源热泵示范项目,建立示范市、示范镇。其次是国家资金的投入,应将资金用于区域布局研究上,工程建设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地质环境、水污染限度,规范地区发展。
我对中国地源热泵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憧憬,但地源热泵行业也即将面临洗牌期,希望这个新兴的产业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