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地热:酝酿千亿市场
作者:宫常文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地热突然间就火了。先是在2013年伊始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地热;紧接着,2月份,国家能源局、住建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四部委联合发布了《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3月份,国家地热能研发中心成立,旨在为商业化开发提供平台。

 

根据国家规划的开发前景,到2015年,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黄学勤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地热研究开发的专家,意见公布后,他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Q   您认为“十二五”期间的地热市场有多大?是否会引起一轮对地热的投资热潮?

 

A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建项目建设正在逐步加大,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并开始推行绿标政策,这预示着地源热泵作为建筑节能重要的技术方式,将会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对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目前,建筑能耗、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50%,有效解决空调节能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很多。现已应用的常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其中用于建筑空调节能方面的新能源主要是地热能和太阳能,用热泵系统解决空调能耗要比用太阳能更稳定,不受室外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热泵技术成为解决建筑节能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市场前景可想而知。

 

Q   中国目前的地热利用情况如何?未来的潜力在哪里?

 

A   过去10年,中国以发展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起,地热直接利用的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但是,这种通常使用的地热直接利用,其能量使用平均效率是20%左右,远远低于地热发电的73%,是一种粗放性的利用方式。因此中国应在地热能发展方面推动两件事:一是加大油田区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发电技术开发,二是充分开发现有的高温地热。

    

   城市再生水是一种清洁能源,回收利用再生水热能不仅可以提高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率,而且可以将城市废热作为新的能源加以循环利用。以2010年中国污水排放总量617.3亿立方米为计算依据,冬季利用热泵技术将污水中蕴含的热量进行回收,将10%污水按5℃温差开发利用其余热,供暖可节省用煤270万吨,同时每年可减少CO2排放量达770万吨。所以,再生水热能综合利用技术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节能潜力。

 

Q   《意见》中财政部也是发文主体之一,对于地热的发展有哪些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是否令人满意?

 

A    北京市早在2006年就由发改委、规划委、建委、市政委、科委、财政局、水务局、国土局和环保局九委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导和鼓励发展,包括给予补助费:地源热泵项目每平米补贴50元钱,水源热泵项目补贴35元钱。这个补贴幅度应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申请补贴的手续太繁琐,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几个项目申请到,而且即使申请到了,为此花费的人力物力都远大于补贴。所以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本位主义可能对产业的推进造成了一些不和谐的阻力。

    

   实际上,如果没有直接的财政补贴,在电价上或税收上给些政策扶持也可以。比如一旦用地热能集中给居民供暖,就牵扯到用电问题,现在国家不让按照民用电价来收费,每度电大概要比民用电高两毛以上,那项目成本就增加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予电价优惠,对热泵供暖采用民用电价、或免增容费等。

    

   另外在水费上,有些地方的水源抽取和排放两次收费,增加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费。建议有关部门调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水源使用的政策,重新确定地下换热系统中循环利用地下水如何管理和收费。

 

Q   地热要想成为一个产业,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需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市场保障机制?

 

A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地源热泵技术的重视程度,未来地源热泵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行业规范,推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比如目前国家每年在选择省份、城市建设地源热泵示范项目,建立示范市、示范镇。其次是国家资金的投入,应将资金用于区域布局研究上,工程建设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地质环境、水污染限度,规范地区发展。

    

   我对中国地源热泵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憧憬,但地源热泵行业也即将面临洗牌期,希望这个新兴的产业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创刊号)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阳光电源曹仁贤:“逆变”未来者的新使命
评论(0)  2021年3月17日
碳中和:储能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评论(0)  2021年3月12日
中煤协:“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
评论(0)  2021年3月9日
从三个组件看如何以CbM方法解决风轮机设备维护难题
评论(0)  2021年3月4日
早于国家目标37年实现碳中和 ,通威集团底气何在?
评论(0)  2021年2月19日
乐叶光伏王英歌:未来成本和价格的下降还得靠提高效率
隆基股份旗下成员企业乐叶光伏董事长助理王英歌则主要倡导了光伏效率提升带来的发展空间。
评论(0)  2016年12月29日
曹仁贤:可再生能源资金“开源”“节流”一样重要
可再生能源电价的降低需要理性、逐步地推进!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电力物联网进入2.0时代 助力全球能源互联
华为全新的电力物联网2.0解决方案瞄准智能电表的全联接痛点,助力传统电网转型。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燃料电池商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氢能的储存
标准规范成为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论(0)  2016年9月20日
垃圾焚烧知与行 为垃圾的出路讲“实话”
不少专业、负责任的环保企业正在为中国的“垃圾围城”默默地伸出手臂,顶着压力,寻找出路,砥砺前行。
评论(0)  2016年8月2日
LNG:亚洲能源发展的“巨大失误”
对亚洲而言,天然气管网是比LNG更具未来发展优势的投资方向。现在,需要对亚洲一直青睐的LNG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评论(0)  2014年8月5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