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河北省大城县的葫芦迎来了丰收。在九间房村的田间地头,阳光洒在藤蔓间垂挂的葫芦上,个个端正饱满、形态各异,泛着温润的青绿色光泽。农户们穿梭其中,忙碌地采摘、搬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清朝初年,民间葫芦工艺传到皇宫内,供皇室赏玩,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这些宫廷技艺开始在九间房村扎根。如今,大城县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葫芦产业链,成为全国品种最全的葫芦种植基地之一,被誉为“工艺葫芦之乡”。 “今年种了三十多亩葫芦,品种有亚腰、瓢葫芦等上百类。即便是同一品种、一根藤上结出来的果,长得也千姿百态,正应了那句老话‘你永远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葫芦’。”建兵精品葫芦工艺坊的负责人苏建兵说。 他从事葫芦行业已超过十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工艺带头人。2014年,他看准工艺葫芦的市场前景,毅然返乡创业,将自家十余亩地全部改种葫芦。最初只是做素葫芦的简单加工,卖给批发商。后来,他逐渐引入打磨、雕刻、烙画等工艺,把素葫芦变成一件件工艺品,价值翻了几番。 电足业兴,点“亮”葫芦工艺新招牌 “从种植、晾晒,到打磨、雕刻,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电。引进电气化设备后,不光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艺葫芦的成品品质也更加稳定。”苏建兵介绍。2022年,他又新建了文化展厅,扩建了生产车间,用电负荷进一步攀升。 了解到村里葫芦加工产业快速兴起,国网大城县供电公司主动对接、靠前服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调研用电需求,于2022年6月对该村电网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与改造10千伏线路2.1千米、低压线路1千米,将两个20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均增容为400千伏安。同时,该公司积极落实“三零”“三省”供电服务政策,帮助苏建兵的加工厂完成单相电到三相电的改造,及时满足企业生产用电需求。 在持续推进电网升级改造的同时,国网大城县供电公司还以共产党员服务队为依托,将供电区域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与葫芦加工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服务队定期上门帮助检查用电设备,发放安全用电手册,讲解节能常识,并提供24小时应急响应服务,确保用户用电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9月4日晚,建兵精品葫芦工艺坊的加工车间照明设备突然发生故障,情急之下苏建兵拨通了网格服务员关亚宁的电话。不到二十分钟,关亚宁就与台区经理刘瑞祥赶到现场,经排查发现是由于用户线路老化导致短路,他们当即开展延伸服务,对老化线路做了绝缘和重新布线处理,仅十分钟便重新恢复了正常供电。“葫芦丰收和供电公司的优质服务密不可分啊,你们真是我们的‘电保姆’。”苏建兵感激地说。 “葫芦藤”串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有了电力的坚实支撑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九间房村的葫芦产业迅速辐射周边十多个村庄,带动超1000人就业,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年产值突破一亿元。不少村民不再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村里种葫芦、开作坊、做电商,“小葫芦”真正成了“致富宝”。 “我们的葫芦不愁卖,收得多卖得多,遇上品相好的,一个葫芦就能卖到2000元。”苏建兵说,“我们在快手、抖音都开设了直播平台,每个账号都有上万粉丝,用户粘性强。眼下采收季节,我们每天开播,一场直播能卖到6000-7000元。” 除了网上销售,他还将葫芦带到红木大集,参加天津、山东聊城和大城县的葫芦节。更让苏建兵自豪的是,葫芦产业正在与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他的工坊今年与廊坊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大学生实习基地。苏建兵指着满架新摘的葫芦,信心十足地说,“相信大城葫芦不仅能越来越红火,还能走出国门。” 看到苏建兵的葫芦产业越做越强,效益连年增长,九间房村越来越多加工户也开始引进电气化设备。今年6月,国网大城县供电公司又对该村一个综合台区实施改造,将台区16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增容为400千伏安,为葫芦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电力支撑。 秋日的暖光洒满葫芦文化展厅,架子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工艺葫芦:镂空的、烙画的、彩绘的,有的做成灯盏,有的雕成器皿,有的绘着民间故事。“这哪里是葫芦,这分明是我们庄稼人的‘金疙瘩’。”他语气里满是骄傲。
在这片原本以玉米、小麦为主的土地上,葫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物件”,如今已然撑起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大产业。大城县书写的葫芦故事,正如葫芦的藤蔓一般不断延伸,携着电力带来的光和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