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片,已经成为现代人首次面对面交往的最主要中介工具。在能源媒体工作,所接触的能源人日多,交换到的名片自然不少。没事的时候翻看一下,发现两个现象值得一提。
一个,就是职务高的人也越来越多把手机印在名片上。这一点,在国有能源企业的名片中可以得出结论。曾经有过这种现象,就是自我感觉级别比较高的人,名片上是不印手机号码的。遇到他认为重要的人,他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手书一遍,仿佛给人恩赐一般。现在,这种情况少了。
另一个,就是可再生纸的利用。随机翻了二十几张名片,发现大多数能源企业并没有选用可再生纸印刷名片。三张用了可再生纸的,是新奥集团、IBM,以及国家发改委下属一家研究所。
新奥集团是国内一家民营能源公司,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上均有建树,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上也有独到之处。尽管如此,其集团人员的名片是可再生纸,而郑州某销售人员的名片,则“泯然众人矣”。
这一点既在我的预料中,也在预料外:中国人环保意识并不是那么强,不用再生纸可以理解;能源企业环保意识这么不强烈,则超乎我们的认知。
本来想写三张名片的故事,先说了这么多题外话。
有三张能源人的名片,在我的记忆中格外深刻。
第一张,是中石油集团某处两位负责人的名片。递过来的时候,是两个人印在一张名片上,解释是:“找不到我,就找他。”名字电话等等一应俱全。以中石油日进斗金之财力,不至于每人一份名片印不起。以此推论,这张名片既表明了这两位干部的团结,也表达了节俭的精神。小小名片,传达给人的正能量如此之大。
第二张,是无锡一家太阳能企业家的名片。他随身携带两种名片,一种是单张,印了“董事长”的头衔,和我们所见的大多数名片并无二致。另一种,则是折叠式,打开后,仿佛四张名片连在一起,犹如奏折。上面详细写明他旗下的各种业务、各种企业,煌煌大焉。细看名下title,先是“服务员”,再是“董事长”。这位董事长解释说,他首先是个服务员,为员工服务,为股东服务,为客户服务,为社会服务,还得为政府服务。
他说他会见风使舵,遇到不同的人拿不同的名片,“逮着机会就给自己的企业做广告”。苏浙一带企业主的精明写在油光光的脸上,很是可爱。
第三张,是没有拿到的名片。也不是我没有拿到,而是我们的记者没有拿到。这张名片本应属于中石化某炼化厂一位负责宣传的中层干部,但是在面对记者组团来采访的时候,居然拿不出属于自己的名片,说自己“平时很少和外边打交道”。记者去采访的时候,适逢公众对于PX等大化工项目反对声音正健之时。一张小小的名片,反映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交往的内心深处。
事实上,名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通讯信息、个人身份角色的介绍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它更反映出名片背后那家机构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上述三张名片,足以说明问题。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