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制定科学的能源战略,是中国应对未来能源需求高涨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在未来数十年内,约有30亿~50亿人口陆续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总人口约为56亿,其中,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总人口和中东国家的人口总量接近30亿。这些经济体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集中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体行列。强劲的需求将抵消工业化国家降低能耗的效果,推高全球能源总体需求。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08年国际能源展望》的报告分析,2005年至2030年间,在参考情境下(各国都维持现有的政策法规),世界能源消费量预计会增长50%。
未来能源供给如何匹配持续上涨的能源需求?一方面,化石能源仍具有开发潜力,可满足未来二十年能源需求的增长。虽然现有油田的产量大部分已经达到产出高峰,但依靠资本投入、新的勘探发现、提高石油采收率(EOR)、发展非常规油气等多种措施,油气产量将保持平稳上升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8年做的情景分析预测,在未来二十年,全球油气生产仍将能够保持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发达的能源消费国对发展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兴趣增大,各国对风能、水电、乙醇的兴趣日益增长。向替代能源方向投资的将主要是美国、日本、中国以及世界主要的石油天然气集团。但目前来看,新能源尚无法在二十年内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道达尔公司对未来能源构成的预测是,石油到2030年仍是主要能源,天然气、煤炭和其他能源三足鼎立,化石燃料占能源比例从2006年的81%降到75%。
此外,虽然核能的可开发潜力巨大,但未来二十年里核能的份额将维持一个较小比例,这是由发达国家的安全政策和提高能源系统生态可靠性的政策所决定的。世界范围内,绿党将继续扩大政治影响力,并很有可能使新兴国家接受其主要政治思想,从而影响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路径。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05年至2030年间,核能发电能力将从26亿兆瓦增加到38亿兆瓦,这与全球丰富的核燃料储备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
除法国外,欧洲国家都将减少核电站数量,但欧洲国家的核电站将输出到亚太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甚至输出到俄罗斯、伊朗和巴西。今后数年内,美国、日本、法国对核能的消费量将增长,但有相当数量的美、日民众对核能仍持负面态度。世界其他地区的核能利用也因为担心核扩散而保持谨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的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同时也是煤炭第一生产与消费大国,天然气第四大消费国。如何满足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制定科学的能源战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