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是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最高负责人。在语义丰富的中国话里,最高负责人可以称作“一把手”,也可以称作“掌门人”、“班长”,还可以称作“老大”。虽然不符合现代企业称谓的规范,但这些称呼,透着一股鲜明的中国特色。
“老大”们的名片,印着光鲜的头衔,有的企业甚至“富可敌国”——当然了,有的企业也正在破产的边缘徘徊。
在中国,作为国有企业的高管,还对应着相当的行政级别——出可入仕,退有待遇。但是,这样的“老大”实际上并不好做。
“老大”之难,难在有权。企业家的权力,是对企业人、财、物的配置权,是对企业战略、战术的决策权。这种权,小可以决定一张纸片的去留,大可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因此,如何运用好被授予的权,就成了“老大”们的最大考验。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一把手都能用好权。一不小心,就变成弄权、滥权、弃权。最近中国石油有数位高管——他们都是所在企业的一把手——被调查,说到根本,都是错用权力的结果。
有权就要担责。也因此,“老大”们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念负责。透过他们的言、行、念,也得以管窥他以及他所在企业乃至行业的动向。
2013年,中国的能源管理部门以及重要能源企业,都发生了重要的人事变动。虽然这些人浸淫能源行业多年,其基本理念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新的岗位,以及新的能源格局,仍会令这些领导者有新的思考和行动。他们的权力和责任,也会在新思维下推动企业乃至行业有新的变化。这正是我们关注部分国企“老大”的原因:透过人看未来。
实际上,国有企业的“老大”,也是没有完整的企业家权力的群体,这也是他们的难。比如价格,无论是电价还是油价,“老大”们是不能决定的——决定权在政府。
企业属于市场。但中国的国有企业,仍然肩负着市场之外的职能。这让国企一把手们除了要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外,还要担负更多的政治、社会责任——压力山大。
而在公众,更多地把国有企业等同于政府。这也让国有企业以及它们的领导者,背负了很多本不该背负的舆论。比如中国移动,如果作为独立的企业,是绝不会推出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3G业务的,但作为保障国家通讯安全的国有企业,它别无选择——不明就里的消费者骂的却是中国移动的领导者“猪脑子”。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老大”仍然在殚精竭虑,思考着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利益。刘顺达在做大唐集团董事长的时候,人家要给他写几个字,他顺口就说写“风调雨顺”——大唐的红水河电站因为一直不来水而不能发电,他正愁着呢。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