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欧洲“双反”何以如履薄冰
作者:吕蓬瀛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欧洲智库的水平与美国相比,实在相差甚远。

 

       自从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双反”之后,美国的蝴蝶们早就预料到这点动静足以在欧洲大陆掀其强劲风暴。在欧委会即将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课以最严厉的反倾销税的前夜,华尔街的智囊已经预测到不幸正在降临布鲁塞尔。

 

       美国人以“与预期相差甚远”来评论欧委会的无奈。平均税率从47.6%降到11.8%,虽然还有“两个月”的空间给欧洲人留下一点47.6%的幻想,但是欧委会一夜之间的退却,让美国人认为欧洲在本世纪初最大一宗贸易摩擦中遭遇了“滑铁卢”。

 

       欧洲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何以如履薄冰?用一句话来形容欧美“双反”的不同,就是:美国声东击西,虎头蛇尾,欧洲正面交锋,自毁长城。

 

       从战略层面分析,美国的“双反”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美国拥有先进的光伏技术,但不是世界最大的应用市场。其光伏电站的年安装量仅为德国的十分之一。这样的规模,很容易使美国在国际光伏市场中失去话语权。那它怎么去影响和主导全球的光伏产业呢?于是智库就给国家支招:率先对中国启动“双反”调查,以吸引全球的眼球,而且欧洲绝对不会是旁观者。

 

       其次,由于中美贸易历年逆差,美国心生不满,同时中国政府也不断施压美国政府对中国开展技术贸易,实现贸易平等。由于光伏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没有技术秘密可言,美国乘机将光伏生产的原料和制造设备有计划地出售给中国。美国采用惜售的策略,导致销往中国的原材料和设备价格不断攀升。2010年,价值25美元一公斤的多晶硅材料,卖到中国居然高达500美元一公斤。美国人的钱赚过头了,恐被天下抨击,于是在光伏舞台上扮演起弱势的角色,巧妙借用德国企业Solar World之名,恶人先告状,很快把200家中国的光伏企业告上了法庭。一个建立在美国的德国公司,从其单个的诉讼行为上升到美国国家层面的产业诉讼行为,美国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美国人通过“双反”一举摸清楚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家底。

 

       第三,由次贷危机引发并波及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在2010年重创了美国实体经济。为了吸引中国投资,美国人利用“双反”诱导中国光伏企业“曲线救国”投资美国,从而诱发中国产业和金融资本向美国转移。然而由于中国银行业严格的风险管理,切断了许多热钱溢出的渠道。美国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就采用实用主义战术,“咬你一口”也好,美国“双反”即是其中的一个报复行为。这个就是美国“双反”虎头蛇尾的原因。虽然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出的罚单大大重于欧洲,但是在最后的磋商中,美国认可台湾作为第三方,对中国企业表现出最大的“善意”,中国光伏企业并没有因“双反”带来高额税收的损失,因此美国“双反”也不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

 

       美国人在“双反”中体现出来的避实就虚、收放有度,进退有节的战略观和灵活性,反过来正是欧委会的智囊们比较缺失的。两者的差异在于智库的质量:美国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欧洲举轻若重,拿得起放不下。

 

       首先,欧洲光伏发电居世界之首,这与欧洲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有直接关系。但是欧洲关起门来发展光伏,就形不成产业规模,太阳能板制造成本也长期居高不下,这对依靠财政支持的欧洲光伏产业来说是不可持续的。然而来自中国的光伏电池解决了欧洲人的心头之患。据了解,在中国光伏产品进入欧洲的最近几年里,欧洲光伏电池板的价格已经下降了50%以上,伴随而来的是各国政府不断减少对光伏发电的财政补贴。这完全得益于中国光伏产业规模化大生产。如果依靠自身的能力,欧洲光伏发电要达到今天的规模起码还需要5年的时间。一个严重依赖中国光伏产品的欧洲居然也要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长期性反倾销税,这让世人觉得欧洲十分不义。如果中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做出限制光伏电池板出口的反制措施,那欧洲光伏市场又会怎样呢?欧洲“双反”的理由和底气又在哪里呢。

 

       再则,欧洲虽然在美国之后接过对中国光伏“双反”的大旗,但是却无法复制美国式的“双反”。 63日,李克强第一次以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名义踏上了欧洲,除了在电话中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达北京“贸易战没有赢家”的态度之外,还正式会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李克强丝毫没有责备默克尔对欧洲双反的阻止不力,但是通过她向欧委会亮出了中国随时可能祭出的抗衡利器。中国总理把欧洲光伏“双反”的球踢给了喜欢看德甲足球的默克尔,自然也把这个“球”踢给了欧委会。正是李克强成功斡旋的第二天,欧委会被迫改变了原先拟定的傲气十足的决定。

 

       欧洲想当然地把“双反”与中欧贸易的战略框架捆绑在一起,但是在如何兼顾光伏产业、经贸关系、地缘政治、欧盟内部诸关系方面,欧洲几乎是顾此失彼,以至于在最后时刻依然举棋不定。令欧委会惊讶的是这次中国总理的欧洲之行没有带去庞大的经贸和企业界阵容,也没有留下任何一纸采购与合作文件,体现了这届政府对欧委会的回应。中国正在考虑对欧洲的葡萄酒征收“开瓶费”,如果蔓延到其他领域,急需中国市场的欧洲又会怎样?欧洲“双反”走到这一步可谓举步维艰。有观察家认为:“欧盟可能连个战术目标都无法实现。”

 

       64日,欧委会对中国的光伏产品终于做出了初裁。但是布鲁塞尔的官员们没有美国白宫当年宣布初裁决定时那样的喜形于色。既然庆祝的香槟没有打开,那就一定是一杯苦酒。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7月刊)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阳光电源曹仁贤:“逆变”未来者的新使命
评论(0)  2021年3月17日
碳中和:储能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评论(0)  2021年3月12日
中煤协:“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
评论(0)  2021年3月9日
从三个组件看如何以CbM方法解决风轮机设备维护难题
评论(0)  2021年3月4日
早于国家目标37年实现碳中和 ,通威集团底气何在?
评论(0)  2021年2月19日
乐叶光伏王英歌:未来成本和价格的下降还得靠提高效率
隆基股份旗下成员企业乐叶光伏董事长助理王英歌则主要倡导了光伏效率提升带来的发展空间。
评论(0)  2016年12月29日
曹仁贤:可再生能源资金“开源”“节流”一样重要
可再生能源电价的降低需要理性、逐步地推进!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电力物联网进入2.0时代 助力全球能源互联
华为全新的电力物联网2.0解决方案瞄准智能电表的全联接痛点,助力传统电网转型。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燃料电池商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氢能的储存
标准规范成为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论(0)  2016年9月20日
垃圾焚烧知与行 为垃圾的出路讲“实话”
不少专业、负责任的环保企业正在为中国的“垃圾围城”默默地伸出手臂,顶着压力,寻找出路,砥砺前行。
评论(0)  2016年8月2日
LNG:亚洲能源发展的“巨大失误”
对亚洲而言,天然气管网是比LNG更具未来发展优势的投资方向。现在,需要对亚洲一直青睐的LNG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评论(0)  2014年8月5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