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要求取消煤炭经营许可证,这无疑给煤炭生产及贸易企业又解除了一条紧箍咒,有利于在煤炭生产经营领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
有利于拓宽销售渠道。自2011年4季度以来,煤炭市场开始疲软,产品供过于求,库存积压严重,销售价格大幅度下滑,煤炭销售遇到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按照原《煤炭经营监管办法》规定: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向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验收合格后,才予以颁发经营许可证,从事煤炭经营。这无疑束缚了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的手脚,压缩了经营空间,挤压了交易渠道,制造了销售瓶颈。尤其是在煤炭供过于求时,煤炭经营许可证制度增加了销售难度,提高了销售成本,削弱了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利于煤炭销售。终结煤炭经营许可证,经营门槛降低了,从事经营的公司数量就可以不断增加,从业人员队伍不断膨胀,煤炭市场就可以广泛开拓,销售渠道就可以拓宽,市场竞争会不断增强,经营成本就会下降,有利于增加煤炭销售数量,缓解煤炭企业销售不畅的困难。
有利于铲除腐败。实施煤炭经营许可证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煤炭经营秩序,但是随着煤炭交易市场化和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继续利用计划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形成权力寻租。特别是最近几年,发改委要求各地对煤炭经营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并不断压缩,出现了煤炭经营领域的相对垄断。但实际上多数省份的煤炭经营企业都超过控制数量,这些企业在获得证照成本逐年攀升的同时,也催生了煤炭经营许可证待办、转让的灰色渠道和灰色交易市场,滋生了腐败现象,增大了经营成本,损害了煤炭生产、经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有不少省区办理煤炭经营许可证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上百万元。这都成了煤炭经营管理部门的灰色地带,非法收入巨大,干扰了正常的煤炭经营秩序,加大了煤炭交易成本。煤炭经营许可证取消后,为办证、经营而必须具备的场地、资金、检验等方面的浪费就可以减少,煤炭经营就不需要找关系、走后门办理经营资格,平等竞争的环境就可以形成,交易成本就可以降低,煤炭经营管理部门的腐败及煤炭经营企业的腐败现象就可以消除。
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由于实施煤炭经营许可证增加了交易成本,再加上铁路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造成煤炭产品到达客户,特别是到达东南沿海地区的价格比较高,常远高于进口煤炭价格。这使中国煤炭出口不断减少,进口不断增加,由传统的煤炭净出口国,2009年一举转化为煤炭净进口国。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2年中国以2.9亿吨的煤炭进口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3年以来,虽然中国煤炭供过于求,但是由于进口煤价格偏低,进口煤仍呈快速增长趋势,1-4月进口煤炭1.1亿吨,同比增加25.6%;出口煤炭285万吨,同比下降29.1%。
煤炭经营许可证取消后,在煤炭经营领域的竞争进一步规范,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乱收费进一步减少。这样,中间环节的费用减少,就可以降低终端的销售价格,增强国内和进口煤炭的价格比较优势,有效阻止不断增多的煤炭进口走势,推动国内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地参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促进企业发展。
煤炭经营许可证是市场供应偏紧的产物,应该寿终正寝。自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由于中国煤炭资源整合,虽然煤炭产能过剩,但是有效生产能力一直不足,煤炭产量满足不了需要,造成煤炭供应偏紧,甚至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以致于煤炭需求企业饥不择食、抢购煤炭。煤炭生产、贸易企业出现了质次价高、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的混乱现象。为了规范煤炭交易行为,2004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公布了《煤炭经营监管办法》,规定实施《煤炭经营许可证》制度。煤炭经营许可证是煤炭供应紧张,市场短缺的产物。
自2011年4季度,中国煤炭市场开始转变,由供求平衡到供求宽松,供过于求。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8.3亿吨,同比下降0.95%,全国煤炭销量8.2亿吨,同比下降0.37%,煤炭库存仍处于高位,煤炭价格继续下滑,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趋势明显。
在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煤炭库存增加、煤炭销售困难、煤炭价格下滑的情况下,煤炭生产商、贸易商销售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仍然销售困难,质次价高、掺杂使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更无立足之地,竞争推动了煤炭市场的规范运行。这种情况下,煤炭供应已经不短缺了,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煤炭销售,而且成了煤炭销售的绊脚石,成为煤炭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的紧箍咒。因此,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存在已经阻碍了煤炭经济的正常运转,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这样,才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发展,以及煤炭市场的规范运行。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