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能源网
注册 登录
煤炭去了紧箍咒
作者:李朝林 评论(0) 标签:
分享到:

 

国家发改委要求取消煤炭经营许可证,这无疑给煤炭生产及贸易企业又解除了一条紧箍咒,有利于在煤炭生产经营领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

 

有利于拓宽销售渠道。自20114季度以来,煤炭市场开始疲软,产品供过于求,库存积压严重,销售价格大幅度下滑,煤炭销售遇到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按照原《煤炭经营监管办法》规定: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向煤炭经营资格审查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验收合格后,才予以颁发经营许可证,从事煤炭经营。这无疑束缚了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的手脚,压缩了经营空间,挤压了交易渠道,制造了销售瓶颈。尤其是在煤炭供过于求时,煤炭经营许可证制度增加了销售难度,提高了销售成本,削弱了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利于煤炭销售。终结煤炭经营许可证,经营门槛降低了,从事经营的公司数量就可以不断增加,从业人员队伍不断膨胀,煤炭市场就可以广泛开拓,销售渠道就可以拓宽,市场竞争会不断增强,经营成本就会下降,有利于增加煤炭销售数量,缓解煤炭企业销售不畅的困难。

 

有利于铲除腐败。实施煤炭经营许可证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煤炭经营秩序,但是随着煤炭交易市场化和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继续利用计划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形成权力寻租。特别是最近几年,发改委要求各地对煤炭经营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并不断压缩,出现了煤炭经营领域的相对垄断。但实际上多数省份的煤炭经营企业都超过控制数量,这些企业在获得证照成本逐年攀升的同时,也催生了煤炭经营许可证待办、转让的灰色渠道和灰色交易市场,滋生了腐败现象,增大了经营成本,损害了煤炭生产、经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有不少省区办理煤炭经营许可证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上百万元。这都成了煤炭经营管理部门的灰色地带,非法收入巨大,干扰了正常的煤炭经营秩序,加大了煤炭交易成本。煤炭经营许可证取消后,为办证、经营而必须具备的场地、资金、检验等方面的浪费就可以减少,煤炭经营就不需要找关系、走后门办理经营资格,平等竞争的环境就可以形成,交易成本就可以降低,煤炭经营管理部门的腐败及煤炭经营企业的腐败现象就可以消除。

 

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由于实施煤炭经营许可证增加了交易成本,再加上铁路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造成煤炭产品到达客户,特别是到达东南沿海地区的价格比较高,常远高于进口煤炭价格。这使中国煤炭出口不断减少,进口不断增加,由传统的煤炭净出口国,2009年一举转化为煤炭净进口国。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2年中国以2.9亿吨的煤炭进口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3年以来,虽然中国煤炭供过于求,但是由于进口煤价格偏低,进口煤仍呈快速增长趋势,1-4月进口煤炭1.1亿吨,同比增加25.6%;出口煤炭285万吨,同比下降29.1%

 

煤炭经营许可证取消后,在煤炭经营领域的竞争进一步规范,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乱收费进一步减少。这样,中间环节的费用减少,就可以降低终端的销售价格,增强国内和进口煤炭的价格比较优势,有效阻止不断增多的煤炭进口走势,推动国内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地参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促进企业发展。

 

煤炭经营许可证是市场供应偏紧的产物,应该寿终正寝。自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由于中国煤炭资源整合,虽然煤炭产能过剩,但是有效生产能力一直不足,煤炭产量满足不了需要,造成煤炭供应偏紧,甚至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以致于煤炭需求企业饥不择食、抢购煤炭。煤炭生产、贸易企业出现了质次价高、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的混乱现象。为了规范煤炭交易行为,20041227日,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公布了《煤炭经营监管办法》,规定实施《煤炭经营许可证》制度。煤炭经营许可证是煤炭供应紧张,市场短缺的产物。

 

20114季度,中国煤炭市场开始转变,由供求平衡到供求宽松,供过于求。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8.3亿吨,同比下降0.95%,全国煤炭销量8.2亿吨,同比下降0.37%,煤炭库存仍处于高位,煤炭价格继续下滑,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趋势明显。

 

在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煤炭库存增加、煤炭销售困难、煤炭价格下滑的情况下,煤炭生产商、贸易商销售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仍然销售困难,质次价高、掺杂使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更无立足之地,竞争推动了煤炭市场的规范运行。这种情况下,煤炭供应已经不短缺了,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煤炭销售,而且成了煤炭销售的绊脚石,成为煤炭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的紧箍咒。因此,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存在已经阻碍了煤炭经济的正常运转,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这样,才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发展,以及煤炭市场的规范运行。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6月刊)


参与讨论,请先 登录 | 注册
 
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阳光电源曹仁贤:“逆变”未来者的新使命
评论(0)  2021年3月17日
碳中和:储能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评论(0)  2021年3月12日
中煤协:“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
评论(0)  2021年3月9日
从三个组件看如何以CbM方法解决风轮机设备维护难题
评论(0)  2021年3月4日
早于国家目标37年实现碳中和 ,通威集团底气何在?
评论(0)  2021年2月19日
乐叶光伏王英歌:未来成本和价格的下降还得靠提高效率
隆基股份旗下成员企业乐叶光伏董事长助理王英歌则主要倡导了光伏效率提升带来的发展空间。
评论(0)  2016年12月29日
曹仁贤:可再生能源资金“开源”“节流”一样重要
可再生能源电价的降低需要理性、逐步地推进!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电力物联网进入2.0时代 助力全球能源互联
华为全新的电力物联网2.0解决方案瞄准智能电表的全联接痛点,助力传统电网转型。
评论(0)  2016年10月12日
燃料电池商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氢能的储存
标准规范成为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评论(0)  2016年9月20日
垃圾焚烧知与行 为垃圾的出路讲“实话”
不少专业、负责任的环保企业正在为中国的“垃圾围城”默默地伸出手臂,顶着压力,寻找出路,砥砺前行。
评论(0)  2016年8月2日
LNG:亚洲能源发展的“巨大失误”
对亚洲而言,天然气管网是比LNG更具未来发展优势的投资方向。现在,需要对亚洲一直青睐的LNG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评论(0)  2014年8月5日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中石油 能源界 中石化 科士达 中海油 国家电网 华能
华电 国电 贸促会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能源化工学会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国家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走出去 人民能源 新华能源 中国能源网 中新网能源 中国网能源频道
新浪 搜狐      
版权所有© 新能源经贸观察 《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国内统一刊号 / CN10-1125/F
地址 / 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乙10号 艾维克大厦24层2418 邮编 / 100022 电话 / 010-6566712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