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今年4月,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已连续三次得到郑建明及其旗下投资公司的输血。这对深处资金链崩溃边缘的江西赛维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今年1月2日,江西赛维曾宣布上海钱江实业有限公司以2500万人民币收购位于合肥的江西赛维子公司安徽赛维所有股权,这笔交易最终未能达成;1月24日,江西赛维又与一家名为Fulai Investments的公司签署了购股协议,后者同意以每股1.83美元购买江西赛维1700万股新发行普通股;此后的3月26日、4月25日,它又分别以每股1.28美元、1.03美元的价格购进赛维新发股份共计3700万股,成为赛维第一大机构股东。资料显示,钱江实业和Fulai Investments的实际控制人,均为郑建明。
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都在苦苦挣扎,这个产业由于内部积聚的产能过剩,又恰逢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美从去年开始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深陷危机。国内行业龙头包括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江西赛维等都境遇堪忧。
在这个时候投资江西赛维、进入中国太阳能产业的郑建明,此前并不为人所熟知。根据公开资料,郑建明此前并没有太阳能产业背景。坊间判断郑建明意欲抄底太阳能产业,笔者问了不少投资、产业新闻界朋友,他们大多也如此认为。据国内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去年11月,郑建明全资拥有的Peace Link Serivest Limited收购了港股光伏企业顺风光电国际有限公司29.6%的股权。但无论是江西赛维还是中国太阳能产业,他们的坏日子似乎都还看不到头。郑建明这个时候大举投资江西赛维,是会抄底成功还是会被拖入泥潭之中?
能源是规模经济,从这个角度看,江西赛维无疑会是资本玩家注意的目标公司。根据该公司的官方介绍,江西赛维2005年成立,是目前产能领先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和领先的高纯度多晶硅和太阳能组建制造商,在全球有超过2.19万员工。它拥有曾经是全球规模第一大的电池片产能和完整的产业链。
可见郑建明除了看重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外,恐怕押注更多的是政府不会置江西赛维以及太阳能产业于不顾,也就是说江西赛维已经“大到不能倒”。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一个产业能否生存、发展之间有重要关联。当下中国光伏产业仍在残酷整合中,这是产业向供求合理水平调整的必然反映,也是对国家扶持政策的必要修正。如果要拼谁能在其中活得更久,显然江西赛维会是最有可能的公司之一。无论是规模、品牌还是当地政府的支持,江西赛维一样都不少,它目前严重缺少的只是现金流。
江西赛维目前面临随时破产重整的危险,它是继无锡尚德之后,第二家因财务状况不佳而出现债务违约的中资光伏企业。今年4月江西赛维公告,由于现金流暂时短缺,未能按时偿付4月15日到期的2379.3万美元可转债。无锡尚德此前也是由于无法及时偿债而被迫宣布生产基地破产。截至2012年底,江西赛维总资产52.75亿美元,总负债却高达54.18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已达102.7%。江西赛维2012年全年销售额则从2010年的25.09亿美元下降到8.62亿美元,而同时全球光伏终端市场需求则从2010年的17.5吉瓦上升到2012年30吉瓦,足见这家公司的市场表现不容乐观。
在这个时候,无论是选择投资江西赛维还是其入股的方式,郑建明的选择似乎都不太理智。郑建明投资江西赛维是在场外购买新发股份并一举成为江西赛维的第一大机构股东。在今年1月对江西赛维的第一笔投资完成后,郑建明控制的Fulai Investments就有权向该公司派驻两名非执行董事。中国公司对战略投资人的股票锁定期一般为12个月,其间光伏产业会发生何种变化?谁也没法预期。
如果郑建明介入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那么他的投资行为确实可以被认定是疯狂的。但太阳能市场恰恰不是这样一个市场,它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即使是在目前行业寒冬的情况下,全球政府也都在寻找办法保全国内的太阳能产业,《纽约时报》5月21日的消息称,中国、欧盟和美国政府正在决定就太阳能组件问题进行和解谈判,美国和欧洲政府此前要求中国企业提价、同时限制它们的出口总量,从而推高太阳能组件的价格,目的在于保护本国的制造商。
今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还批准了江西赛维一项4.4亿元的贷款,尽管国开行前董事长陈元在今年2月参加“两会”时表示,此后将限制对太阳能产业的贷款。
去年年中起,江西赛维在当地政府协调下进行了一系列自救和他救的措施。去年10月,江西赛维引入新的投资人,具有国资背景的恒瑞新能源有限公司入股并持有其约20%的股权;《21世纪经济报道》在去年10月的一篇报道中称,国有企业中材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都通过地方政府介入拯救江西赛维的行动中,但这事此后再无新的进展见诸报端。
尽管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前景目前尚难以下定论,但笔者认为,基于政府对太阳能产业的持续支持,郑建明这位精明的投资人恐怕仍有很大机会能赚得钵满盆满。
(据《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