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台铭曾经说过:“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一副好牌,静下心打,也不一定会赢,(一副)烂牌,你只要有刺激,不见得会输。不景气,我却全身充满斗志。”从一个警察的儿子成长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郭台铭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代工帝国,隐居在苹果、索尼、戴尔、IBM背后笑傲江湖。如今,在光伏进入残酷的洗牌整合期之时,郭台铭来了。
布遥远的局
早在2009年,富士康就已经组建了光伏电池的团队,一直在等待一个进入光伏行业的好时机,郭台铭认为,光伏行业的技术尚不成熟,因此需要像富士康这样具有强大设计能力的企业来做产业整合,“在光伏行业,富士康需要做的是长期布局,而并非短期获利。”
随后,2011年8月,山西大同市政府与富士康、保利协鑫签署了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合作协议,展开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站等项目。12月,富士康在江苏阜宁投资3000万美元成立富昱能源科技,发展太阳能电池。
日前,为加快富士康在广西项目的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公布《富士康广西产业发展计划及建设项目推进工作方案》。《方案》称,全力做好项目选址规划、土地预审及报批等前期工作,加大对有关问题协调处理的力度,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成投产。然而,富士康自身却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丝毫没有透露其旗下太阳能业务部门Fox Energy的信息。
直到近日,富士康发言人邢治平依然表示:“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就是否进入该市场做出决定。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有一个巨大潜力。这看似是个不错的项目,是一个我们可能需要了解更多的行业。”
“现在是危险时刻,也是机遇时刻,今年光伏业已经探底,明年将进入复苏通道。”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无论从资本层面还是产业发展的层面,现在是抄底的好时刻。一方面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完成收购,另一方面,光伏业长期来看毫无疑问是朝阳产业,一旦应用市场打开,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不管是好还是坏,富士康终究来了,郭台铭终究来了,只是富士康在光伏的举措,如雾里看花,只见稍许端倪,郭台铭成为了一个光伏行业中新进的“隐形”搅局者。
大亨郭台铭
郭台铭的性格,是不畏寒冬,好比一只寒风中独行的大雁。他总认为环境对他是不友善的,是充满风暴的。这样的环境,迫使他成为一名布局高手。
事实证明,郭台铭确实是一个会布局的人。1974年,他以10万新台币资金起家,创建“鸿海工业”。1985年,郭台铭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2001年,郭台铭荣登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 2005年,郭台铭正式宣布集团布局,要从3C走向6C,富士康自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服务制造厂商。
郭台铭的右手腕上时常戴着一串从成吉思汗庙中请来的念珠, “方向、时机和程度都要靠速度来完成。平的世界的竞争制胜,必须仰赖于速度和效率。”这是郭台铭为成吉思汗总结的成功秘籍,也是富士康的制胜法宝。
正是由于这个法宝,作为一个代工企业,在长期的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富士康练就了非常好的功力,即生产规模化、成本控制最低化。柳传志曾经说过,郭台铭做富士康的时候,真的是把人和机器融为一体,能够非常充分地调动,而不会造成成本上升。
不可预知的结局
林伯强认为,由于产能过剩,目前大陆许多全新的太阳能设备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加上太阳能企业也在大规模裁员,对善于控管成本的富士康来说,是个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富士康转型成功,肯定会成为代工行业里一个备受关注的典范,但富士康的成功也仅是一个典范而已。如果仅把资本积累、管理模式、市场渠道、设计能力等几个富士康所具备的条件分开,国内不少企业都能具备一二,但整合在一起,放在全球能完全具备这种些条件或接近这些条件的也确实为数不多。
林伯强同时也指出,过去光伏企业一味依靠产能规模化降低成本,以求适应市场低价竞争规则的道路已经走不通。未来如果准入条件推出,留给企业的唯一选择就只有苦练内功,以技术占领市场,而这或许是富士康即将面临的最大考验。
作为代工企业,富士康确实具备良好的生产基础,但一直以来,对新兴行业的理解,以及营销队伍和渠道的欠缺等因素却又常常成为其转型的致命伤。“我们的光伏产业其实是没有基础的产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核心技术、关键的设备材料都是进口,富士康的进入是威胁也是激励,真要做好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
在当今充满风暴的中国光伏产业中,用郭台铭自己的话说,“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但我们可以像蟑螂一样生存下来。”局早已布好,富士康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也仅是初现端倪,对于新进的“搅局者”郭台铭来说,光伏之路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