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海琳
鲁布革电厂的建设发展史,是新中国壮丽70年的重要一页。32年前,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报道《鲁布革冲击》,让更多的中国人记住了“鲁布革”这个名字。
4月15日,由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政协报、都市时报、曲靖日报、曲靖电视台、曲靖广播电台、云南通党政客户端、曲靖M,以及罗平记者站、罗平电视台多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鲁布革冲击波”发生地——鲁布革水电站,探寻鲁布革的“前世今生”。这也是从4月10日启动的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其中一站。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鲁布革电厂,因“鲁布革冲击波”、“鲁布革经验”闻名全国。历史上的鲁布革电厂,推动了我国传统的投资体制、施工管理模式乃至国企组织机构改革创新的步伐,对中国建筑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迄今为止,鲁布革电厂投产发电已有31个年头,31年来,鲁布革电站的管理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和创新的步伐。如今的鲁布革,不仅是国内第一个实现无人值班的常规水电厂,还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公司“一带一路”号召,携手缅甸、老挝做起了水电运维合作,开辟了鲁布革的一片新天地。
“在这次采访之前,我个人对鲁布革水电站的了解很少,借这次‘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主题采访之机,第一次深入到鲁布革水电站的心脏,了解到这个曾经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的水电站在经历了三十载岁月之后,鲁布革精神依旧存在,日新月异。”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记者赵晶说。
电站建设时期,来到鲁布革电站采访的记者不在少数,报道层出不穷,参观学习的人员更是络绎不绝,其中最为人熟知,经常被提起的,还是记者杨飏的那篇报道——《鲁布革冲击》,当时的鲁布革工程管理局甚至还专门整理出版了一本专辑——《记者笔下的鲁布革》。
鲁布革工程管理局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李鹏总理亲笔题写的“鲁布革水电站”犹在,《记者笔下的鲁布革》犹在,提醒着后人勿忘历史的经验,珍惜今天的成绩。
数十年后,又一波记者来到鲁布革,在黄泥河大峡谷间穿行,与亚洲第一斜塔遥遥相望,在中国第一个国际招投标工程原址回温历史。同一个鲁布革,跨越30年,在新的媒体人笔下,鲁布革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风采?
云贵交界,黄泥河岸,奔流不息的河水见证了鲁布革电厂30余年的沧桑巨变。经过一天半时间的采访,从水力发电的技术革新到公司规范性制度建设等多方面了解到鲁布革水力发电的变迁,“更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几代匠人的坚守精神。”云南日报记者张明磊感慨道。通过实地查看“深埋在大山肚子里的发电厂”,记者们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感知。“采访期间,从老一代技术人员到新一代的年轻人言行举止之间,都能感受到坚守大山为水力发电默默奉献的匠人精神。”张明磊说。
“鲁布革有光荣的传统,也一定有光荣的未来。30多年来,我们把这个电站运行管理得很好,我们很自豪,也很自信。建立在精心维护、检修和管理之上,鲁布革电站的主人们数十年来全力保证电站的健康运行,各项安全指标非常好。对未来,我们充满自信!”面对记者,电厂检修中心主任赵昌平展现出了鲁布革人的豪情。
1987年就来到鲁布革电厂的老员工马贤会,还曾经有过在缅甸勐瓦电站的工作经历,谈到深入处,马贤会情不自禁地说:“在境外工作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但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采访中,无论是老职工,还是青年员工,对他们奋斗过,也将一直为之奋斗的鲁布革无不充满深深的热爱。
历史在发展,鲁布革在进步。人们有理由相信,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不断改革发展的鲁布革,在今日记者笔下必然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