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昆明有点热。
2013年5月4日,昆明市热闹的南屏街区人头攒动,逾千名市民在这里聚集,抗议即将在昆明安宁兴建的中国石油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和其中的PX项目。很多人戴着口罩,举着“no PX”、“我爱昆明”的标语,高喊口号,要求将PX项目搬离昆明。
大部分市民通过短信、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一起行动起来,还有公司组织员工集体参加,父母带着孩子来“保卫昆明”。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提高,现场游行过程中,警民之间几乎没有发生争执。
但大多数人对PX的认识依然是盲目的。人们总是喜欢喊一些大而化之的呼吁和号召,但真正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往往却得不到关注。大家普遍担忧的是PX项目会“污染昆明的环境”,尤其是水源和空气;还有一些误导性很强的消息四处流传,例如PX项目“离昆明市区仅37公里,昆明由于地理条件常年刮西南风,PX工厂气体排放会在近距离 (小于安全距离100公里)常年横扫昆明市区”。遗憾的是以上传言都有不实之处,但这并不是大部分市民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早在2012年底,昆明的PX项目就已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由于此前的种种负面传言,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PX项目应当“抵制和搬迁”。为了消除公众的疑虑,2013年3月下旬昆明官方通过新闻发布会做出了回应,称“该项目在建设前经过最严格审查审核,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2013年4月,昆明本地的环保组织对安宁石化项目进行了现场调查,认为政府信息披露不充分,公众缺乏参与渠道,公众的意见不能被充分表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昆明市民掀起了“反PX”的浪潮。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近几年,PX项目屡屡引发群体性事件,让中国人几乎到了谈“PX”色变的地步。然而,PX是否真的像传言所说是致癌物,PX项目的安全性到底如何,中国有没有必要发展PX项目……这些问题却在喧嚣的信息流里丧失了本来面目,一些明显谬误的传言大行其道,而真相的传播速度远不如耸人听闻的谣言。
在2007年厦门民众“散步事件”中,起到导火索作用的,是这样一条短信:“厦门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我们要生活、我们要健康!国际组织规定这类项目要在距离城市100公里以外开发,我们厦门距此项目才16公里啊!”
而实际上,现有证据并不能证明PX能够致癌,国际组织也从未有过“距离城市100公里以外”这样的规定。这样一条短信让厦门市民联合起来,最终迫使PX项目迁址。表面上看这是公民的胜利,但人们对PX的误解却越来越深。
2011年8月8日,受台风“梅花”影响,中国目前最大的PX项目大连福佳大化附近防波堤被冲毁,生产用化工储罐受到威胁,随后在大量民众强烈要求下,项目开始搬迁;2012年,宁波PX项目在居民抗议后被停……在这些反PX游行中,虽然各地诉求有差别,但都伴随着上面提到的不实传言。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PX项目渐渐演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过街老鼠”,百姓对PX的安全性依然知之甚少。
政府和企业的信息不透明,给了激进的环保主义者机会。在各地的“反PX”活动中,都有环保主义者的发动和积极参与组织。对于激进的环保人士来说,化工项目是必须消除的“恶魔”。他们追求的是“零污染”“零风险”“零容忍”,另一方面,他们追求的是能引发“新闻性”的大事件,因此大型企业的大项目是他们行动的重点。
现在昆明正在为化解困局做出努力。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专家、业内人士向公众阐释PX项目的环境风险;组织民主恳谈会,邀请40名群众参与平等对话和理性协商。不仅如此,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荣还在5月17日开通新浪微博“@昆明市长”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解答网友关于PX项目的疑问。这些举措虽说仍属于事后救火,但也是有益的尝试。
PX项目连连受阻,是民众和政府、企业“多输”的局面。如果政府和企业能够借势改革,澄清误解,和民众共同成长,就有希望把“多输”变为“共赢”,解开PX的困局。
(选自《新能源经贸观察》6月刊)